公共卫生安全忧虑席卷全球,各大央行宽松货币政策来袭

一、行情回顾

上周CME欧元/美元主力合约6EM0收窄幅震荡小阴线,最终收于1.08570,涨幅0.27%。上周美元指数震荡略偏向上行,虽然美联储的无限宽松缓和了市场的美元荒,但美国和全球疲弱的经济前景,以及疫情的影响使得投资者仍选择美元避险。下周投资者仍然要密切关注疫情给市场带来的冲击。当前货币市场趋势并不明显,因为各主要经济体央行进入比惨模式,在美联储无限量放水之后,欧洲央行似乎比美联储有更大的动作。英欧贸易谈判,谈判仍存不确定性。谈判双方希望在六月取得进展。上周15日,欧盟英欧贸易谈判首席代表巴尼耶和他的英国同行福斯特进行了视频会议,并发表了联合声明。

图1:欧元/美元6EM0日K线图

二、近期经济数据解读

1. 美国经济前景增加美元避险需求,美元流动性充裕仍可能给美元带来下行压力。美国经济数据十分惨淡,但这些基本都提前反应在市场之中,因此对美元指数冲击有限。在当前市场背景下,美元作为一个避险品种,当经济数据疲弱的时候,美元反而被市场青睐。据美国商务部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3月零售销售月率录得-8.7%,远超2008年11月创下的-2.8%的历史低位,预期值为-8% ,前值修正为-0.4%。分析表示,美国3月零售销售月率创下1992年有数据记录以来的最大历史降幅。随着本月遏制疫情的限制措施迅速升级,各州开始关闭餐馆和酒吧,并敦促居民留在家中,许多美国企业因此而暂时关闭。此外裁员人数增加的趋势也一直持续至四月,大大降低了消费能力。

图2:欧元区制造业PMI与美国ISM制造业PMI对比

2. 欧洲经济前景令人堪忧,欧洲央行称采取一切必要举措支撑经济。当前货币市场趋势并不明显,因为各主要经济体央行进入比惨模式,在美联储无限量放水之后,欧洲央行似乎比美联储有更大的动作。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本周表示,欧洲央行将做好本职工作,帮助欧元区经济应对数十年来最严重的危机,但也需要更多国际合作来打败大流行疫情。拉加德称,管委会致力于在其职责范围内采取一切必要举措,帮助欧元区度过这场危机,欧洲央行做好了充分准备扩大资产购买计划的规模以及调整资产构成,有必要扩大多少就扩大多少,需要多久就持续多久。欧洲央行将探索所有选项以及所有意外情形,来支持经济度过此次冲击。拉加德说,欧洲央行也在评估是否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来帮助银行,包括通过进一步放宽要求银行维持的缓冲资本来释放现金。

图3: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与欧盟经济景气指数

图4:Libor欧元、美元利率对比

3. 除了疫情对汇价的影响,投资者开始把关注焦点重新转向英欧贸易谈判。继续关注英欧贸易谈判,谈判仍存不确定性。谈判双方希望在六月取得进展。本周15日,欧盟英欧贸易谈判首席代表巴尼耶和他的英国同行福斯特进行了视频会议,并发表了联合声明。声明称,双方的会议是建设性的,15日,双方处理了大量技术性工作。这些工作澄清了双方主要的分歧和共同观点。双方同意继续谈判,以便在六月取得实质性和具体的进展。鉴于目前的疫情,双方将继续以视频会议的方式展开谈判,同时谈判日期分别定在了4月20日,5月11日和6月1日。

图5:欧元区与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对比

图6:欧美利差与欧元/美元汇率数据来源:WIND,国际衍生品智库

4. 欧美疫情严重下投资者将资金转移日元避险,且市场认为日本央行宽松措施相对有限在全球央行加大宽松力度的背景下,日本央行所能选择的宽松措施似乎较为有限,而其他央行如美联储在宽松上仍然有更多空间。IMF高级官员指出,日本央行降息在刺激经济方面的效果有限,可能损害金融业发展;日本央行可以进一步增加资产购买和流动性供应,避免市场混乱,当前不是日本提高消费税的合适时机。虽然在货币政策上空间有限,但日本方面却酝酿更多财政政策。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已下令修改政府补充预算案,以保证有足够资金向每位公民发放10万日元的现金补助。安倍的盟友、公民党议员山口那津男此前要求进行修改,并敦促安倍放弃早前提出的对低收入家庭发放30万日元现金补助的计划。降低发放金额、取消补助资格的标准预计将加快发放速度。共同社的报道并未表明,修改预算案是否包括取消上述规模较大的发放计划。

图7:欧元/美元与美元指数走势

三、技术分析

图8和图9显示了欧元06合约日K线以及4小时K线的技术走势图。欧元上周低位窄幅震荡,最高触及1.10070。下周预期持续震荡偏弱走势。上方压力暂看1.09700。

图8:欧元3月合约(6EM0)日K线图

图9:欧元3月合约(6EM0)4小时K线图

四、交易策略

本周市场迎来英国3月失业率,英国3月CPI;日本3月全国CPI;澳洲联储公布4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美国得州原油监管机构讨论原油限产问题,可能投票出结果;美联储官员发表讲话。

策略方面,欧元可能持续震荡走弱。后市欧元仍建议逢高做空为主,上方压力暂看1.09700附近。

本文源自国际衍生品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