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基金的“二八规则”愈演愈烈


题图 / 孤帆

作者 / 一石二鸟

标签 / 评论

一季度报现在已经披露的差不多了,之前都是要写一篇文章作一下分析的。由于现在跟踪的基金太多,这样的文章已经没法写了。

一季报给我的整体印象是:业绩好的,规模都膨胀了。具体的我不详细说了,业绩长期优异的“白马基金”,现在很少能找到规模10亿以下的了。特别是一些科技类的绩优基金,一季度完全就是“大跃进”。

至于规模对业绩的影响,肯定是有的,只是大小而已。相比而言,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基金经理的能力范围。如果规模仍在其能力圈范围之内,影响不大。如果规模超出其能承载的最大容量,则会有较大的影响。这方面基金公司自己应该最清楚,一般都会

遵循能力匹配规模的原则。

二是投资方法与投资风格。一般而言,大盘蓝筹风格和换手率较低的基金,其承载容量要大一些,影响相对要小一点。小盘风格和换手率较高的基金,这方面的影响就要大一点。受“双十规则”及流动性的约束,基金经理需要寻找更多的优质股票。

对一季度出现的这种情况,我并不惊讶,应该说完全在我们的预料之中。我很早就提出了主动管理型基金的“二八规则”的观点。即:未来20%的优秀基金经理会管理80%的主动基金份额。目前来看,市场正在不断印证我们的判断,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种情况过去也存在,但比较缓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度是越来越快。在信息高速传播的环境下,过去几年才能走完的历程,现在几个季度就能达到了。

最重要的,随着投顾制度的兴起,会进一步强化这一进程。

各类投顾机构虽然研究方法不太一样,但研究的结果会是高度相似。因为目前优秀基金经理依然还是非常稀缺的资源。我看过业内某著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基金池,和我的池子重合度就非常高。

这个应该是很正常的事。大家都不傻,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别人肯定也是不会放过的。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优质资源还是太少了,搞来搞去还是那几个人。像晨星的评奖,最近这几年获奖基金(包括提名基金),几乎都在我那TOP80人的大名单里面。在投顾制度的指引下,资金会快速向这20%的优秀的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聚集。很明显,投顾制度会大大加快这一进程。

这个对基金经理来说是很残酷的。如果你的业绩跑不出来,不能跻身那20%的行列,得不到市场的认可,那规模就很难做起来。别人吃肉,你可能连汤都喝不到。

这种情况投资者如何应对?我们早就有了准备。霍华德·马克斯在《周期》中提到的观点我很赞同。同样都是投资者,凭什么你比别人赚的多?那你必须要知道的比别人多,而且要比别人早。

股票投资大家知道,白马股确定性比较高,业绩稳定,想象力则相对有限。要想做出比别人做出更高的收益,那你就必须要在他长成白马之前就找到他。在市场都知道这是一匹白马之前,你就介入了。

基金投资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的注意力早就不在这些“白马基金”上了。我们现在找的,都是那些有实力,但名气不大、规模还比较小的基金经理。在市场达成共识、长成“白马”之前就要上车。当然,这个不是人人都能干得了的。这得要有相当的功底,要付出相当大的精力去研究,而且有一定风险。

凭什么比别人做的更好呢?这一点我认为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