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河池有一个“世外桃源”

最近一次下乡采访,无意间跟一位驻村扶贫干部坐到了一桌吃饭。

“现在扶贫工作开展的怎么样?”

“别提了,现在扶贫工作真不好做,老百姓的思想都变了。”

“我现在帮扶的村每天愁死人,村里有个老刘家,家里都还是破烂的土房子,我向市里申请了一笔资金想帮他们家修建新房,没想到遭到了他们家人的强烈反对,认为如果房子修了他们家就不能评为贫困户,每个月就没有补助资金了。”

“那你没有跟他家人讲解现在的脱贫政策吗?”

“讲了,就是不听,只要遇到极端天气我就要马上往村里赶,生怕那几户危房坍塌造成村民受伤。你看我这头发在入村前还是很多的,这几年驻村,没日没夜的工作都把头发熬没了。”

“在村里都是什么工作,怎么这么忙?”

“白天入户调查、拉项目、处理村内事务等一系列的事情,最要命的是晚上还要写各种汇报材料,写都写不完,我女儿上学两年了,我都不知道他在哪个班。”

这位扶贫干部说着说着就开始叹气了,村里的百姓思想固化难感化,上级领导的汇报催的天天心发慌……

目前,举国上下都在奋战脱贫攻坚战,想要在2020年底打赢这场“战争”,投资金、搞项目、盖房子、修学校、建医院、办工厂……基层的扶贫工作干的可谓是热火朝天,每一位驻村的干部、每一个帮扶的单位都绞尽脑汁的去帮助当地老百姓脱贫,走上稳健的致富路,这批扶贫干部称得上“最可爱的人。”

还记得有一次去广西河池采访,我们开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了两个小时,又步行翻过一座山,终于到达了一个村。

“这不就是个世外桃源嘛!”翻过一座山,我们看到一块有一个半大篮球场的平地被四周的山包围着。平地上散乱种着各种似乎“无精打采”的农作物,有玉米、红薯之类的,有几个村民在地里耕作。往远处看,昏暗的山脚下的木房子上炊烟袅袅,山中“仙气”十足,

不走进村里,真觉得是“世外桃源”。

走进村子,“凄凉感”油然而生,村里的房子几乎都是木质的吊脚楼,整个村子都被浓重的牲畜粪便味道笼罩着,在村里走路要时刻提防脚下,冷不丁可能就踩到牲畜的粪便。

“来我家看看呗!”山村里虽穷,但是村民非常热情好客。

邀请我们的大哥看上去有四十几岁,头发跟“电过”一样,炸起来好高,还有些小树叶之类的东西粘在头发上,又胖又黑的脸上倒是没有什么胡子。上半身穿了一件脱了线的毛衣,外加一件油腻的可以照镜子用的夹克,可能肚子太大的缘故,裤子有点绷不住,绑裤子的白色塑料绳子都分叉了。脚上穿着已经破烂不堪的凉拖鞋,可能出来时没注意,一只脚边沾了些不知道什么东西,难以想象在这样的扶贫环境下,还有如此贫困的人。

跟随他,走在木房与木房之间的小道,更要小心,地面像是刚下过雨一样,踩一脚就是一脚泥,脚上穿的鞋子越走越重,后来村里人告诉我,那不是泥,是猪粪。

沿着用各种木条做成的台阶上去,终于走进了这位大哥的家。

我们去采访的时候天色还早,而在大哥的家里好像已经是晚上了,屋内牲畜粪便的味道更浓了,我们有记者因为受不了这个气味跑了出去。

忽然楼下一阵骚动,把同行的记者吓了一跳,往脚下看,木板的缝隙大到可以清晰的看到有好几头猪就在屋子的下面。

“别怕,下面都是我家养的猪,我们这里都是人畜同居,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你看我家的猪多肥啊!”大哥乐滋滋地说。

环顾四周,家里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杂物,屋门口放着一大堆草,说是给猪吃的,靠近屋里放着一台黑白电视,不知道还能不能打开。

“我们都是烧柴做饭。“屋子的左侧是厨房,并没有看到灶台,大哥家每天就是就地起火,然后用绳子掉一口锅在上面煮饭,几块木板搭建的橱柜上,摆着几个残缺的碗,除了食盐再也没看到其他调料,掀开锅盖,是一半中午吃剩下的南瓜。

房子的一角一口大缸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这里面是什么?”“那是我们自己家酿的玉米酒,要不要尝一下。”说话间,大哥就拿起了碗准备打酒,打上来,刚好一直虫飘在碗里,大哥直接下手把虫子捏了出来。

“来,尝一下,这酒很好喝的!”几位记者急忙说自己不能喝酒,大哥硬是要我们尝一下,只能硬着头皮抿了一下,一股说不上来的腥味。“喝这个酒肠胃不会难受嘛?”“怎么会,喝了舒服的狠啊!”

厨房的另一头,摆着许多把齐整的椅子。“那是我媳妇的嫁妆。”大哥说他们这里结婚的嫁妆一般都是椅子,厨房的另一侧应该就是卧室了。

按照大哥说,现在家里有五口人,怎么说也得有几个卧室,走到房子的另一侧,发现屋子的一大半已经被各种杂物占据,只留了个被纸箱糊的小角落,撩开门帘一看,不足10平米的小屋子放了三张床,床上的被褥跟大哥的夹克一样油亮。“你们全家人都睡在这里,能睡下吗?”“能睡得下,就是拥挤了一点。”

抬头看,屋顶大窟窿小窟窿。“我们就怕下大雨,因为家里会下小雨,屋里可冷了。”

“你们平时靠什么生活?”

“靠自己种得庄稼以及养的牲畜。”

“每天都主要吃什么,够吃吗?”

“反正一天吃两顿,有啥吃啥呗,玉米、红薯,有时扶贫队送些大米也吃一点。”

……

在这个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像大哥家里这样,为什么这个村里如此穷,还没有帮扶到位?

“这个地方比较特殊,河池这边都是石头山,一下雨水都流走了,存不住水,别说给农田灌溉,村民吃水都是问题,你去看村民储水的水池里面甚至都有老鼠。另外,山区里交通不便,导致村民得消息闭塞,有些甚至都还不会用手机。”扶贫干部说。

“这个地方不适宜人类居住,要想改变他们的贫困状态,只能让他们搬出大山。”

经过多方论证,扶贫工作组采用“易地搬迁”的方式帮扶,而且整洁干净的电梯房已经装修好了,拎包即可入住,怎么他们还在这里生活呢?

“我们帮助他们搬了家,让他们住到新房子,而且还找了工作,有了稳定收入,可是他们又偷跑回来了,这都不是一次两次了。”扶贫干部说。

“大哥,城里的房子住的好不好?”

“再好也没有这里好啊,这里多自由啊!”

“你不觉得这里生活很苦吗?吃穿住都满足不了。”

“我觉得挺好的啊,每天在山里生活,有吃有穿足够了,还追求什么啊!”

“难道你在山里不无聊吗?”

“有啥无聊的,每天就是喝喝酒,无聊就生孩子嘛。”大哥腼腆地说。

扶贫真的要先扶智,这样才能断“穷根”,我想奋斗在一线的扶贫干部们最难的工作恐怕就是改变贫困户的思想,让这些贫困户主动脱贫,不然这个任务真的难完成,即使是提供了非常好的硬件、软件环境,最终还有可能回到大山里面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