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向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迈进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榆林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过70年艰苦卓绝的征沙治土,榆林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2019年8月,市委四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榆林开启了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资料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大力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健全完善生态制度体系,久久为功,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对此,参加市“两会”的代表和委员纷纷热议并积极献策。

资料图

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成果

2019年,榆林成功获得“国家森林城市”授牌,生态文明建设再添浓墨重彩一笔。但在市政协委员、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白云国看来,当下的“榆林绿”仍是“浅绿”而非“深绿”,相对于全市整体防沙治沙取得的成就,榆林主城区周边绿化还显薄弱,“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还需继续巩固提升。

较之往年的春节造林绿化活动,我市今年同时开展“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以绕城快速干道为框架,重点区域为外侧5公里范围,内侧延伸至榆林城市建成区,充分利用城市周边荒山荒坡荒地和市区内闲置土地,建设成片森林,推进陡坡耕地、沙化耕地治理。计划用3年时间,对上述区域内的裸露土地进行全面绿化,完成新造林及低效林提升改造50万亩,在榆林主城区外围建成百万亩森林,实现提质增效目标。

当前正是植树的大好时节。连日来,全市上下迅速掀起造林绿化高潮,广大干部群众以实际行动继续夯实榆林绿色“家底”。

资料图

加强白于山区的生态治理

我市白于山区地域辽阔,裸露土地面积较大,区域内降水稀少,水资源匮乏,未实施规模性的林业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在这次市“两会”上,市人大代表、治沙英雄石光银呼吁进一步加强白于山区的生态治理。他认为,目前储备林项目的实施规模有限,不能提升白于山区整体生态质量。该区域适宜造林的25度以上坡耕地、宜林荒山地面积仍然较大,急需加大投资力度。

石光银建议,尽快启动白于山区定边、靖边、横山三县区150万亩国家储备林项目。同时,增加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任务指标。

资料图

提升城市公园绿化效果

公园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市政协委员、市爱心济困协会秘书长高文喜调研时发现,榆林的部分公园规划不合理,园内缺少可以纳凉的林荫,导致白天休闲群众少。有些园内植物品种较少,植物造景手法简单,彩色植物与季节变化丰富的植物品种搭配不科学、层次单一。此外,各公园绿地养护管理不专业,绿化效果不理想。

高文喜表示,榆林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要重视城市公园绿化建设。他建议,在公园建设过程中,要以棚改工作为契机,对拆迁后的土地与周围闲置土地进行统筹规划,增加公园规划数量,强化公园绿地建设。要按照城市园林绿化“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适时适地修建小游园、街旁绿地和居住区公园,补给老旧小区绿地体量小而不足,构建服务性能更高的综合性公园绿地。同时,加大养护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全面推进公园管养专业化、精细化。

记者 郝彦丰 闫景报道

本期编辑 强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