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啟泉:“核心素養”重在養成學生的“真實性學力”

面對急劇變革的21世紀社會,學校教育在要求學生習得知識基礎上,更看重培養他們在現實社會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即養成他們的真實性學力。

關鍵能力

OECD(經合組織)倡導的“關鍵能力”所指,不僅是單純的知識技能,而且更是運用包括知識、技能與態度在內的種種心理和社會的資源,在特定的情境應對複雜課題的一種能力。

21世紀型能力

美國“21世紀型能力”的界定則涵蓋了:思維的方法——創造性與革新,批判性思維及問題解決與決策,學習能力和元認知;活動的方法——溝通與協同活動;活動的工具——信息素養及信息溝通技術素養;生活的方法——社區與國際社會的市民性、人生與生涯設計、個人與社會責任。

知識不是呈現碎片化堆積狀態,而是一個系統、一種結構。它不是死的,而是活的;不是聚焦理解了的知識,而是有體驗支撐的能夠運用的知識。知識是能夠彙集、編碼種種見解的智慧,它不僅能夠解釋理解了的東西,而且能夠藉助語言,思考理解的東西。它是每一個人能夠基於證據和根據,作出自己回答的智慧,也是能夠基於反思,拓展語言範圍,用於問題解決的智慧。這就是21世紀型的能力。

真實性學力

總之,知識社會時代的教育不追求以知識為中心的學力,而是去尋求以“通用能力”為中心的學習,從而形成一種真實性學力

真實性學習的特徵

真實性學力唯有藉助真實性學習(即探究學習與協同學習)才能實現。這種真實性學習具有很多明顯特徵。

一是 兒童自身擁有課題意識。當兒童直面問題情境之際,會從現實的狀況與理想狀態的對比中發現問題。比如,在考察身邊河流的活動中,發現垃圾汙染的現象,會激發他們的環境意識。在設定課題的場合,讓兒童直接接觸這種對象的體驗活動極其重要,這將成為之後展開探究活動的原動力。

二是 基於課題意識與設定的課題,兒童展開觀察、實驗、參觀、調查、探險,通過這些活動收集課題解決所需要的信息。信息收集活動可分自覺的與不自覺的兩種。基於明確目的而進行調查或者採訪的活動,屬於自覺活動;而埋頭於反反覆覆的體驗活動,從中不知不覺收集信息的情形也很多,這屬於不自覺活動。這兩種活動往往是渾然天成的。由此收集的信息多種多樣,有數字化的,也有語詞化的,這是由於測量或者文獻調查之類不同活動而導致的不同結果。

三是 整理與分析。整理、分析收集的信息,有助於活躍和提升思維活動。這裡需要把握兩個維度:一方面是多大程度收集怎樣的信息,另一方面是決定用怎樣的方法來整理與分析信息。

四是 總結與表達。在整理與分析信息之後,就得展開如何傳遞給他者或直接自己思考的學習活動。這種活動會把每一名兒童各自既有經驗與知識,同通過其學習活動進行整理與分析的結果鏈接起來,使得每一名兒童的思考更加明晰,課題更加突出,從而產生新的課題。這裡需要關注的是,要使他們擁有明確對方的意思與目的意識——向誰傳遞、為什麼而梳理,從而會改變進行梳理與表達的方式以及思維方向。

五是 自覺把歸納與表達同信息的重建、自身的思考和新的課題鏈接起來,並且充分積累應當傳遞的內容。可以說,探究過程是兒童自身直面現實中問題的解決而展開的學習過程。這種過程對於作為學習者的兒童而言,是有意義的學習活動的展開,而不是沒有目的、沒有意義、單向灌輸的學習。它是兒童能動的學習活動,是培育他們通用能力的協同學習。要從根本上提升探究學習的品質,協同學習不可或缺。單獨一人若要實現探究學習是困難的,只有通過諸多夥伴一道協同學習,探究學習才能充實。協同學習可以集中諸多信息,從不同視點展開分析,超越學校,同社區與社會鏈接起來。

真實性評價

真實性學習需要真實性評價做支撐,構成這種評價的三個要素分別是:觀察——以某種方式觀察學生知道什麼,思考什麼,會做什麼;推測——推測學生這些表現背後認知過程是怎麼起作用的;把握——清晰把握學生這些表現背後認知過程本身的真實面貌。教育者要組合這三個要素,作為決定下一步教學的判斷材料。評價是起點站而不是終點站,所以,評價的基本原則應當是發現、賞識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