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民生是疫情冲击下的硬核担当——辩证看中国经济发展之三

牛日成 | 撰文

金亮 | 音频

陈炯 | 版式

“稳是大局,必须确保疫情不反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这是4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抓好当前经济工作提出的一项总要求。

在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特殊背景下,如何保障民生、确保社会的稳定尤其重要。

在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的前提下,党中央明确提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任务要求。这也是中央首次提出“六保”的要求。这“六保”每一项都举足轻重。

就“保基本民生”而言,在中国共产党“以民为本”的政治立场和执政理念中,本身就是固有之义。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之下,保住基本民生,保障百姓基本生活更显重要。“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保持社会稳定。只有保持社会稳定,才能凝聚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而要保持社会稳定,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就是要保障基本民生。

在民生保障方面,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总要求是要兜住民生底线,同时又具体明确要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复工复产中优先使用贫困地区劳动力,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要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要完善社会保障,做好低保工作,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确保群众基本生活。我国粮食安全有充分保障,要抓好农业生产和重要副食品保供稳价,夯实农业基础。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应该说,从疫情发生之初到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之后,从中央到地方在民生保障已经采取了多项有力的应对措施,确保生活必需品、医疗物资等基本供应总体平稳,食品药品、基本公共服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有序运转,使基本民生得到有效的保障,确保了社会大局的稳定。

但是,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一边要做好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一边要稳定经济基本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地方政府更要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担当,主动作为,坚决按中央的要求将各项保障基本民生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

具体来看,一方面就是要始终稳住“米袋子”“菜篮子”,保障主副食品的市场供应,为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提供充足供给。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每当重大自然灾害或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公众最关心的就是粮食和副食品等供应情况,而且往往会出现谣言引发社会恐慌,而稳住“米袋子”“菜篮子”,百姓的衣食住行不出问题,社会稳定也就不会有问题。

另一方面就是要想方设法增加就业。保民生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要保就业。这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经出台了减负、稳岗、扩大就业等多项政策措施,包括从减税降费、央行降准等帮助企业特别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这其中涵盖的一个作用就是通过稳市场主体来增加就业的机会。同时,不少地方动用财政资金对企业用工给予补贴,通过动用预留甚至增加事业编制等途径尽可能增加吸收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这些都是增加就业的积极举措。

还有一方面就是在疫情的影响下不少群众生产生活面临困难,保障民生关键是要保住基本、补上短板、兜牢底线。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要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强化对困难群体的救助措施,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切实做好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特别是对依然没有脱贫的贫困户、零就业家庭、低保户和残障人士等群体需要格外的关注,让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都有保障、可持续。

总的来看,稳定供给、稳定企业、稳定就业、稳定人心,这几方面环环相扣。从中央到地方,针对各种困难都不缺惠企惠民的政策措施,关键就看相关的政策措施如何激活、如何落实,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现在,全球或将出现历史性失业潮和经济大衰退的挑战摆在面前,无法回避,我们只有迎难而上、积极应对。在挑战面前,我们依然怀有信心期待中国经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