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首藏头词,不花一文钱,解救两官妓于水火之中

说起苏轼,想必大多数人脑海中就会浮现3个字“

豪放派”,其笔下的豪放名篇比比皆是,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开创一代豪放词风,突破了之前词为“艳科”,难登大雅之堂的处境,对词风的开拓功不可没,也正是自苏轼起,词便登堂入室,为后世开辟了一条更为广阔的道路。

苏轼

但苏轼的词作却远不止于豪放,豪放词更多表达他的胸襟和抱负,而生活中的苏轼更为可爱,在他的词作中,便可窥得一二。翻开苏轼词集,就会发现,豪放词所占比例不多,更多的是儿女情长。比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苏轼是个旷世奇才,在他笔下,无一不可入词,就算是调侃友人,写来也是风趣诙谐,比如对好友兼忘年交张先八十多岁娶妾,调侃为“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一不留神,也流传了千年。在苏轼笔下,词可展示豪放之气概,也可以展示旷达之胸襟,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可展示断肠柔情,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还能在不动声色之间,解救人于水火之中。

话说这一年,苏轼因“乌台诗案”逃过一劫后,被贬官黄州。后又由黄州迁到汝州去。在去汝州的路上,经过润州。时任润州太守的许遵为苏轼接风洗尘。许遵身边,有两个官妓,一个名叫郑容,一名叫高莹,席间作陪之时,相谈甚欢,两人的才学令苏轼甚为惊叹。席间找个空隙,两歌妓便向苏轼言明,她俩从良的想法已久,苦于没有机会。而素闻苏轼是一个怜香惜玉之人,便希望苏轼能帮她俩的忙,向太守许遵求个情,让她俩从良而去,不再受这官妓之苦。

苏轼一时动了柔情,也就点头答应了。但在席上,自始至终不见苏轼开口向太守说过一句有关这两个官妓的话。眼看宴会结束后,苏轼便径直离去回客船。两官妓赶紧叫上一顶轿子,赶到苏轼的船上去再次恳求。

到这时候,苏轼才令人拿出一首写好的词交给她们,然后说道:“你们拿着这首词明日去见太守,他见后必会让你俩从良。”说毕,交给郑容、高莹两人。两人千恩万谢地去了。

第二日,两官妓献上苏轼写给许遵的词。太守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首名为《减字木兰花》的词:

上阕借西汉郑庄的典故,虽醉酒后有失态,但下笔依旧遒劲有力,飞龙走蛇,借以感谢太守款待并赞美太守的为人。下阕写诗人飘逸之态,融入大自然的清风明月之中,岂不快哉!最后一句“良夜清风月满湖”,更是为世人所盛赞,意境绝佳,令人向往不已。在这么一首读来意气风发又唇齿生香的词里,太守读出了这是一首藏头词。秘密就在于这首词的每一句开头的字连起来,就是:郑容落籍,高莹从良。太守何许人也?立马就明白了,这是劝他把昨夜陪客的两位官妓郑容、高莹给放了,让她们从良回家嫁人。

十里红妆

为何这么说呢?官妓是供奉官员的妓女,到唐、宋时期,官场应酬会宴,往往有官妓侍候。为了迎合文官们的需要,官妓往往不仅要面容姣好,颇有姿色外,还要懂得诗书琴画等。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提到的就是从良后嫁给商人的琵琶女,本也是官妓,便可佐证。

落籍,就是销掉户籍,那时特指官妓从良,从乐籍上除名。从良,指的就是妓女出籍嫁人。 “良”乃是旧时女子对丈夫的称呼。所以“郑容落籍,高莹从来良”,自然是苏轼借这首词规劝太守把这两个官妓放了,遂了她俩的心愿。太守不忍违了苏轼的心意,也不忍两个官妓的一番苦心,于是,还她俩自由身,从良去了。

苏轼以一首词,不花一分钱,却解救了两位迫于生活,不得已沦为官妓的女子,可以说是解救她俩于水火之中,这也一时传为佳话。其实,在三百多首的《东坡乐府》中,涉及歌妓的词作多达一百八十多首。苏轼虽与歌妓交往频繁,但并未有什么绯闻,词作也是“乐而不淫”,点到为止。生活中,苏轼也从没把她们当玩物,而是以文人的敏锐记录她们的风韵神态,赞美她们的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