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積液,到底需不需要抽掉?骨科醫生來解答!

由於疫情的原因,大家呆在家裡的時間多了,很多人選擇在家鍛鍊,然而最近經常遇見這種情況:


在關節門診,經常會有患者拿著磁共振的報告,憂心忡忡的問我:歐陽醫生,報告中顯示膝關節少量積液怎麼回事啊?麻煩您幫我抽一下可以嗎?會不會抽完又增加啊?


要想了解這些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區分


什麼是關節液


我們正常的膝關節腔裡有少量液體,由由滑膜下纖維關節囊內豐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內的血漿濾過而來的,同時滑膜襯裡細胞還分泌許多透明質酸,這些透明質酸進入滑膜液中,使得滑液成為一種清亮、黏性的液體,起著潤滑關節和營養軟骨的作用。


當滑液分泌不足時,就會導致關節潤滑不足,關節軟骨磨損等問題。


什麼是關節積液


膝關節積液是指膝關節內的滑液量過多導致的關節內腫脹現象。


感染、外傷、免疫性疾病、退行性病變均可導致膝關節積液,使膝關節腔壓力增高,造成關節疼痛、腫脹等不適。


此時的關節積液屬於病理性產物,含有大量的消化酶,長期存在於關節內,會對正常的關節組織產生消化、溶解作用,甚至破壞關節的穩定性。

所以,膝關節積液不是一種病,而是多種疾病的症狀和表現。


而且磁共振的報告僅作參考,並不一定準確。重要的是要結合醫生的體格檢查,結合患者的症狀,結合磁共振的片子來綜合判斷。


關節積液一定抽掉嗎?


既然不是病,那膝關節積液要不要抽取呢?首先我們要確定,是哪一種疾病引起的膝關節積液,不要在未確定病因的情況下盲目抽取膝關節積液。


如果關節積液過多、張力過大時可進行關節穿刺抽取積液緩解症狀。


但如果積液量很少,不必進行穿刺抽液。


如果強行穿刺抽液,一則容易損傷關節,有關節感染的風險;二則也無必要,因為少量積液經過保守治療後可很快消失;三則少量積液很難通過穿刺抽出,可能事倍功半。


抽完會復發嗎?


這種情況確實存在,因為抽關節積液並沒有將積液產生的致病因素消除,積液還會重新產生。


所以在確定病因的情況下,同時針對原發疾病進行治療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膝關節積液。


膝關節積液的常見原因及處理方法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


對於半月板損傷,如果達到3度,建議關節鏡手術治療。


膝關節韌帶損傷


比如前交叉韌帶損傷、後交叉韌帶損傷等,對於前交叉韌帶損傷或者後交叉韌帶傷,需要在關節鏡下做韌帶重建手術。


膝關節的骨關節炎


輕中度的骨性關節炎可以保守治療,積液較多時可抽關節積液來緩解症狀。


重度的骨關節炎,則需要人工關節置換術。


膝關節的滑膜炎


對於輕中度的滑膜炎,可以臥床抬下肢,達到消腫的效果。如果積液比較多,可以通過抽關節的積液來緩解症狀


其他類型疾病


比如痛風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血友病性關節炎,膝關節扭傷導致的積血等等。


對於這幾種情況,首先要治療原發病,然後針對膝關節的症狀對症處理。


可能有些患者朋友,拒絕手術,又害怕抽液,有沒有什麼別的方法呢?


那麼歐陽醫生推薦


踝泵鍛鍊——消除積液的有效方法


踝泵運動怎麼做?


第一個屈伸動作:


病人平躺或坐在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鬆,將腳尖緩緩內勾,盡力使腳尖朝向自己,至最大限度時保持5-10秒,然後腳尖繃直下壓,至最大限度時保持5-10秒,然後放鬆。


分為屈、伸和環繞動作見下圖一、二主動/被動,每天四次,每次5~10分鐘,或2000個

最後,歐陽醫生再次提醒不必過度關注積液的問題,積極處理膝關節原發病才是治療的關鍵和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