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在阅读中感受着那份厚度与温度并存的诚意

导读

读书只是为了输出吗?人前拥有有趣的灵魂和一副好口才?那么该读什么样的书才会提升幽默感?读书是为了出口成章,或是积得一身书卷气再去将他人的夸赞收入囊中?

这些愿念,能为人们带来真正的自信吗?不读书的人常常会过于在意上述问题大过读书本身,难道读书是为了让他人称羡?真正热爱读书的人,便不会在意这些。

01 读书不可作为炫耀的资本

于我而言,读书为得是自己的修为,为了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不论是职场、家人或是与陌生人之间,都需要我们具备交往能力;

读书是为了将空闲时间被读书的乐趣所占有、顺便提升专注力;

读书是为了践行前人的足迹、同时也修缮着自己的价值观,因为多多少少我们也都会成为他人的前人;

读过的书会使我们行事更加谨慎,尤其是对待自己处事之前对于“能与不能”“该与不该”的思量上多了几分严肃。

读书最初,很多人会选择去学习速读,似乎每年读书多少本成了近几年的热议话题,而这样的句式无疑也是对自己读过书的量化的表达方式,话一出口,总会惹来旁人的一阵羡慕。可真是让读过书的人评估自己有几斤几两学识,却无法得到他们对自己的肯定。

读过50本书的人,能写出洋洋洒洒的5000字长文,这不足为奇,跟在厨师旁边打下手的师傅也能出落得一手令人夸耀的好菜,就是这个道理。

02 读书是获得另一种乐趣的来源之一

将读书视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人,获得的是另一种阅人的经验,每天都在听不同的作者跟他们聊经验及方法,从很多人写下看过足够多且重合的经验后,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接受这些知识、同时会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之前惯有的行为方式。

汲取到的经验和信息如同我们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实实在在的良师益友所传递给你的信息一样,只是人在足够安静的环境之下,所获取信息的能力势必会高于生活中的碎片信息。

因为读书不同于8小时的睡眠、也不同于8小时的工作,你偶尔看一下书,感受还是不错的,它不像日常生活那样枯燥。因为书里有别人的故事可参阅,而不至于让我们整日都在旧有、固化的琐事中打转。

可想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旷日持久的习惯,这便需要我们对此事是真的热爱才行。可以说在别人的经验中,我们也总结着自己应对未来未知世界的方法,作者们的文字确实带给我们如沐春风般的淡然和某种力量。

每本书都有不同的使命,也就是说每个作者都希望通过一本书来解决一些问题,很多时候,读者心不在焉或是读者的心态不够谦卑,就无法体会作者的用心良苦。

我们的价值观是需要在学习和经事中才能得以完备的,可不仅仅是守好了自己的初心就能够顺利成长的。

有时候初心的启航会固化于某些思想中,使人屏蔽掉一些能为我们带来颠覆性改变的机会。持续用不忘初心来激励自己的过程,可以自证初心的遥远,有时也是一种不化。

去年开始,我在完全没有目的的阅读中,找到了前所未有的专注的体验,我想这就是《练习的心态》中提到的那种完全沉浸式的

心流体验,那一刻什么都不为,不记得时间、不记得有没有漏掉了一餐。当然这样的感受也需遇到一些好书才能得到成全。

03 尊重他人的经验

我们都知道大量的人读书时只选择自己能够认同的内容去阅读,也就是说已经具备的认知水平在不断地稳固,而对于自己知识盲点那部分却依然不想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一些新知。

如果在读一本书之前,你就希望作者和你的观点极度接近,那么对你来讲,也许它的可读性是很强,你不会中途读不进去,但你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你只接受认知安全范围内的东西,就意味着你放弃了一部分探索新知的能力。

人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想起自己不是钢铁侠,原来工作之余还需要休息。可是当你身边聚集了一群拼命赚加班费、却怎么都认为自己努力得还不够的人时,你会很自然地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没什么不好,或者说就算是你意识到了有什么不对,也不知道该怎么调整,因为身边的朋友、同事,都是这样生活的。

当人们的视野范围内能够看到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时,他们才不会对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品头论足、充满费解或是斥责,因为他们知道人们就是会喜欢不同的食物,身高就是有高有低,人们每天出门就是会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一切都很正常,没什么奇怪之处。

不得不说,受限的认知来源于人们生活中90%的事情都是重复的。见着同样的人、做着日复一日的事,乘坐同样的交通工具,甚至每天要等多少信号灯都依稀记得。唯一不同的就是面对同样的事件时,感受上会有些微妙的变化而已,这一点点变化却不足以让人们对生活产生憧憬,更无法撑起人们改变现状的动力。

试想:假设你每周读一本书,那么就算每本书中只有一个人物作为案例出现,那么一年下来,你至少可以了解到于你之外的五十余人的人生经历,这个数字背后的理解、探究又何尝不会影响你的处事方式呢?

作家的经验之谈若是被众星捧月似的以畅销书堆头呈现在书架上并被你偶然发掘,那么他们的经验就不能称之为偶然,这样的书,不妨买来读一读。

04 静默中,我们读到的不只是文字,还有诚意

每本书都会有一段后记或是致谢,而看得多了,我们就会知道每一本书能够顺利出版、直至我们被它们吸引、把它们捧在手上,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每一本书背后都意味着强大的团队协作及所有相关人员的付出。

作者与读者虽说没有约定俗成的协议约束我们必须尊重作者注入的精力与心血,但作为作者对于自己所传递的信息是否拥有着正确的价值观却至关重要。

我在不少作品中都看到过诸如以下、所描述写作不易这类的内容:一本书耗费了自己十几年的精力,或者一篇长篇小说因为人物设定不符合自己的想象而迟迟不敢截稿,又或是面对自己的作品与他人的作品有大量相似之处的打击,(而作者本人在完成作品后的几个月后才得知自己的作品与另一部他从未阅读过的作品中有多处情节雷同)犹豫再三后还是决定弃稿、不予出版。

上述的种种状况既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自己作品的严肃对待,也体现出他们对于读者的负责之处。因为很多作家都是资深的读者。

我们纵然无法像作家一样把生命的大部分时刻都交由阅读与写作,不过身为读者的我们却愿意在阅读之时尽量不负他们的诚意。

05 结语:

书总是会给我们注入新鲜涌动的血液,它让我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解读他人的人生,也影响着我们成为即将成为的那个人。对于读书的益处,本文不再过多赘言,也愿更多的人对读书能有全新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