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有时也是一种美德

曾经很喜欢旅行生活,关注了一些职业旅行人比如十年背包客曾小鹏,搭车去柏林的谷岳等,一直想寻找一种在路上的感觉,还研究过“飞特族(Freeter)”,边打工边旅行或者那些离经叛道自给自足过起田园生活的自由人,这样好像才能找到自己,做真实自己,而不会被世俗所累,不会常常戴着面具过日子,在别人的标准和眼光下活着。

于是喜欢上了三毛,喜欢她的那种任性与洒脱,倔强与温暖,有人说过,她才是真正做到了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做到了真正的自己。

曾经网上特别流行一个“临终前你会后悔的事”的帖子,作者是美国一名叫博朗尼·迈尔的临终关怀护士,帖子总结了生命走到尽头时人们最后悔的5件事情,这5件事情中的前两件:

1. 我希望当初我有勇气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别人希望我过的生活。 2. 我希望当初我没有花这么多精力在工作上。

当你疾病缠身时,才发现其实自己应该而且可以放下很多顾虑追求你要的生活,似乎已经晚了一点。也许有时候任性一点才会提高自己人生的质量,毕竟每个人应该都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才不会在年老时追悔莫及。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说过一句话:“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三毛原名陈懋平,因为中间的那个字难写,她便擅作主张不要那个字,直接叫陈平。

笔名也取得很随意,出版社让她取个诗情画意的,她却取了个简单通俗的,三毛。

因为上学那时老师罚站是常事,上课无聊也很累,她便只去半天,然后中午去给姐姐送饭。

因为数学老师的羞辱,她便真的不再去学校上学。一边学画一边写作,跳过了整个初中。

大学因为喜欢上所有女孩都说好的大才子舒凡,就主动追求,做小跟班跟了三四个月,主动走到他面前,写电话号码在他手心等,要求恋爱,还真成了,过了两年甜蜜的初恋。

后来她想结婚,和舒凡说不结婚她就出国留学,但舒凡觉得还年轻不想这么早结婚,结果她便被感情逼得去了马德里留学。

后来和荷西相遇相恋后,三毛任性得紧,读到撒哈拉便想去沙漠。荷西同意跟随后她便去撒哈拉和荷西结了婚。

1991年,做完一个小手术后,48岁的三毛最后任性了一次,自缢于医院。可她对姐姐说:

“我活一世比你活十世还多。”

一个活得自在、从来由心的人,她生命的长度早就由厚度给填满了。不像有的人二十多岁就已经“死”了,剩下的日子只是在简单重复而已。

三毛的爸爸陈嗣庆讲过:

“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

黑塞那句“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呢?

三毛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她依着“任性任情”活出了极致,便拥有了毫不遮掩的快乐或悲伤,然后将这种由心而生的柔情,传递给自己所爱的人与事,周身到处、皆是尽兴。

很多人都很羡慕她吧,都想活得更洒脱,痛痛快快地活,可是……

心里装着自由的猛兽,奈何身边遍是牢笼……徘徊于现实与任性之间,不得其法。

于是微信公众号大咖剽悍一只猫说:

让自己变得更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怎么样才算好呢?

我们读书会群主无心说面对红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生存有绝活——面对现实生活有一 技之长养活自己并有所建树;

2.生活有情趣——如何在生活里愉悦 自己和别人;

3.生命有价值——对别人和世界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人生才是照亮了的人生。这是她在观看了大量哲学书籍之后总结出来的。

我想说,他们都说得对。

人生各有各的活法,任性感性也好,为了亲人和现实活得理性也罢,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

三毛其实在条件允许、表面任性的框架下,做到了那三点,写作是她的绝活,并且活得很有情趣。她以其特立独行的气质与作品,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直到现在也能感觉到她世界的有趣、美好、关怀和温暖。这是她的价值。

无论哪种生活,符合了这三点的人生都是有意义又充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