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陈寅恪说陈寿《三国志》中曹冲称象是假的,我不信

有人说:“清华教授陈寅恪说了,华佗是印度人。”我心里一咯噔。陈教授大名如雷贯耳,史学、文学、哲学,随便一个领域都是大师级的人物,怎么可能有这个结论?抱着学习的态度,我找到这篇原文《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仔细拜读了几遍。发现陈教授只是怀疑华佗医术有夸大迹象,并没有怀疑华佗的国籍。倒是文中的另一个结论,让我目瞪狗呆。曹冲称象的典故是假的。

陈寅恪论文剪影

曹冲称象,是我们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励志故事,激励着我们多思考,多学习。看到这个结论,瞬间感觉崩溃了。我们小时候的偶像竟然是个假货?我要为自己的智商讨个说法。于是我又仔细看了陈教授的这篇论文,证明“曹冲称象”是假,陈教授列出了四个论据。我分别质疑了一下。

曹冲称象邮票

陈教授的论据一。

何义门黄焯以仓舒死於建安十三年前,知其事为妄饰。(《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

何义门是何焯,清代著名学者;黄焯是国学大师黄侃的侄子,语言学家。仓舒是曹冲的字。何焯和黄焯都认为曹冲称象是假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孙权在建安十五年(210年)才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然后交趾太守士燮归附,送给孙权大象做见面礼,孙权才有可能得到大象,送给曹操。而建安十三年(208年),曹冲就死了。这样一来时间就对不上了。

这个结论看似铁证如山,但是这个“铁证”的前提是,

大象只有交州才有。三国时期交州包括今天越南北部和中部、广东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现在看来,野生大象只有我国云南才有。(动物园的不算)三国时期显然不是这样的,这个待会再说。

这两位以此为依据,得出结论:210年以后,孙权才有可能得到大象,献给孙权,孙权再进贡给曹操。而这时,曹冲都死两年了。

实际上:曹冲能见到大象。

而实际上,当时不但孙权的吴国境内有大象,就是曹操所在的地方,都有可能有大象,只不过不常见。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并定为许都,改了年号建安,这就是建安元年。从此刘家天下实际上就姓了曹。而聪明伶俐的曹冲,就是这一年出生的。

孙权像

公元200年,孙策被人刺杀身亡,孙权匆忙上位。这时的江东并不是很稳定,孙权急需来自朝廷的支持,落个名正言顺,哪怕只是个名。曹操做个顺水人情,封孙权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驻守吴郡。为了表示感谢,孙权自然会投桃报李。大象在北方是个稀罕物件,但在东吴地界还是好找的。于是派人送给曹操一只大象作为回报。时间上肯定是越快越好,大象不是很难找,大约在当年,大象应该就送到曹操的许昌了。这是曹冲正好五岁。

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三国志·魏志·邓哀王冲传》)

陈教授的论据二。

但象为南方之兽,非曹氏境内所能有,不得不取其事与孙权贡献事混成一谈,以文饰之,此比较民俗文学之通例也。(《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

陈寅恪先生认为:大象是南方之兽。北方是没有的。这个情有可原。毕竟这篇文章发表在1930年,也许是手头资料不足,也许是没有对大象的历史做深入研究,草率的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由此,带偏了整篇文章的观点。

亚洲象

实际上:大象在我国历史上是由北向南逐渐迁移的。

先来个图看看

含“象”的甲骨文

这张图里,每片甲骨上都有“象”字,这样的甲骨有上百片之多。看不清?放大下左下角这块大的看看:


甲骨文字内容(左上起)隻象 其雨 其雨 今夕永不雨

隻象(大象的特征够明显吧),捕获大象。“隻"在这不是繁体的“只”字,而是获(獲)的本字。这句话的意思

王:想着今晚去捕个大象,你给算算今晚有雨吗?

巫:我给问问。下雨吗?下雨吗?今晚不下雨。放心去吧。

上百片带“象”字的甲骨文,记载的都是和象有关的事,有算象来不来的,有捕象打猎的,有驯象的,有把象当工具的。

在另外一片甲骨上甚至有一次捕获十只大象十一只野鸡的记录。

“辛未王卜,鼎(貞):田,往來亡災。王(占)曰:“吉。”隻(獲)象十,雉十又一。”

甲骨文是在殷墟发现的,那是商的都城。由此可见,在商代,黄河流域是有象群出没的,而且有被人驯化的迹象。

由于当时人类活动规模不是很大,自然环境没有遭到大规模破坏,所以野象才能成群结队的活动。随着人类的发展,尤其是铁器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北方的环境已经不太适合野象活动了。象群开始了南迁。

我国珍稀动物研究专家何业恒教授指出: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野象等分布界限向南推移。野象、犀牛、马来貘等在古代可以栖息于亚热带地区,而现在只分布于热带原始森林中。古今动物分布北界所属气候带的差别主要是人类活动所致。例如野象栖息北界南移约17个纬度,其中5~6个纬度是出于气候变冷所致,10~11个纬度是人类活动所致。(《中国珍兽类的历史变迁》 何业恒)

当然,象群南移不是一下子完成的,是个很长的过程。这从我国各地发现的野象化石就能看明白。河北阳原,河南浙川,河南新蔡,山西襄汾,浙江河姆渡都有发现。

而在三国之后的北魏孝静帝时期,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元象元年春正月,有巨象自至砀郡陂中,南兖州获,送于邺,丁卯大赦,改元元象,二年改为兴和元年,共四年。(《魏书·孝静帝本纪》)

一头大象不请自来,为此还改了年号。砀郡治所在河南商丘,说明当时河南还有大象。那儿原来可是曹操的地盘。

淮南有野象数百,坏人室庐。宣城郡猛兽暴食人。(《南史》 卷八 梁本纪下)

淮南郡治所合肥,三国时属于吴魏交界地带。

淮南郡

也就是说,即便到了南北朝时期,大象都在魏国的地盘上活动。那么,魏国南边的吴国有大象就没有什么疑义了。因为大象是自北向南迁移的。

这就说明,曹冲称象这件事在当时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

陈教授的论据三。

陈寅恪先生认为用船秤大动物(猪)这事儿,在曹冲之前就出现了。曹冲的事儿是后人的附会,目的是神话曹冲。

邵二云晋涵据吴曾《能改斋漫录》引《苻子》所载:燕昭王命水官浮大豕而量之。谓其事已在前。

简单点,就是燕昭王让水官称大猪就用的是这个法。这次陈教授用了个四手的资料。应该是当时手头资料不全,可以理解。

够大吧

实际上,用船称猪这个事可能是假的。

咱们直接看原文吧。

朔人有献燕昭王以大豕者,曰:“养奚若?”使曰:“豕也非大圊不居,非人便不珍,今年百二十矣,邦人谓之豕仙。”王乃命豕宰养六十五年,大如沙坟,足如不胜其体。王异之,令衡官桥而量之,折十桥,豕不量,又命水官舟而量之,其重千钓,其群臣言于王曰:“是豕无用。”(《苻子》)

《苻子》的作者是苻朗,前秦王苻坚的侄子,很有才华。但这个故事应该是编的。这个故事有两个破绽:一是猪不对,一是方法叙述过于简单。

先说猪。

朔人献给燕昭王的这头猪是个家猪,它住大圊(厕所),吃人粪。这是家猪的特征。家猪最长能活20年。退一步讲,这头家猪是野猪刚进化来的,按野猪算,野猪最长寿命50年。这头猪已经活了185年了。还能折腾(拆桥)。野猪据传说能长到800斤,估摸这头猪远不止这个数。另外,这头猪最后被宰了,还能托梦给燕昭王(我给省略了)。这是个猪精呀!

二师兄

再说船量。

就四个字:舟而量之。用桥称量简单,以前都用杆秤,这经验都有,用桥吊起猪,找好秤砣秤杆就行了。所以这个不用详细讲。可是舟而量之,就这四个字,怎么操作?只能有一个原因,以前有人这么干过。大家耳熟能详,所以一说大家都懂。那么,谁这么干过?自然是曹冲。

比曹冲晚一百多年的苻朗编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有这两点破绽,这个故事肯定是编的。陈教授引用了一个四手的编造的故事,自然证明不了什么。

陈教授的论据四。

这是个佛经故事,讲的是用船秤象。出自《杂宝藏经·弃老国缘》。

天神又问,此大白象有几斤?而群臣共议,无能知者。亦募国内,复不能知。大臣问父,父言,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画水齐船,深浅几许,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没齐画,则知斤两。即以此智以答天神。

尽管《杂宝藏经·弃老国缘》是北魏时期的吉迦夜和昙曜翻译的,比曹冲称象晚了200年左右,但陈教授还是努力证明这个故事是早于曹冲的。

低仿

实际上,这个故事也是假的。

先说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道理:老人被活埋,儿子不忍心,结果发现老人还有用。按照套路,这个有用的老人是如来的一个转世。这个故事比较长,是天神要保护国王,先出几道题,看看国王值不值得保护。几个脑筋急转弯和几个生活小窍门。阿凡提的故事里也有这样的故事,我国西南少数民族里也有好多类似的故事。其实就是个历代智慧故事的合订本。

吉迦夜和昙曜翻译的时候,并不注明翻译自哪部佛经的第几节。只是故事。《杂宝藏经》的优点就是来源极多,这一段,那一段。不像我国古代学者,引文一定注明出处,以示严谨。

佛经讲究的是教化,你管我出自哪,你信了就好。所以,佛经故事经常会出现一个故事有好几个主人公的情况。

南北朝时期,佛教大起大落。梁武帝就这么干过:先是大兴佛寺,发现不对了,就开始灭佛。可是佛经来自印度,尽管达摩带来一些,然而毕竟有限。没有经文怎么办?自己动手,闭门造车。反正都是些小故事,依葫芦画瓢,都是专家,蒙外行没问题。因此真真假假,鱼龙混杂,就像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一样。也难怪唐僧一定要亲自去趟印度了。

《杂宝藏经》里的内容有的能找到源头,有的找不到,就成了陈教授的理由:

因知卷壹之弃老国缘亦当别有同一内容之经典,译出在先,或虽经译出,而书籍亡逸,无可徵考。或虽未译出,而此故事仅凭口述,亦得辗转流传於中土。

没有源头,老老实实做学问,存疑就好。陈教授这般解释之后,回手一耙,打在了陈寿的脑袋上:

遂附会为仓舒之事,以见其智。

你找不到源头,反过来还说陈寿为了阿谀曹氏。要知道,陈寿完成《三国志》是在西晋,曹魏早已灭亡,而且篡位的是司马氏,他的主子,他要阿谀曹氏,是要找死吗?

司马炎

所以理由只能是,曹冲称象这件事妇孺皆知。而陈寿的《三国志》中《魏志》主要来自王沈等著的《魏书》和鱼豢所著的《魏略》,他们生活的年代离曹冲的年代更近,更容易接近事实的真相。况且《魏书》是官修,《魏略》是私撰,两者一致,只有一个理由,“曹冲称象”是个实事儿。

总结:陈寅恪先生的这篇文章,说曹冲称象的事儿是假。可是,四条理由,没有一条能站住脚。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还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还是另有其他原因,我不得而知。

我是月淡风青,谢谢您不辞辛苦读到这里。来都来了,动动小手,留下你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