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对联欣赏」之105:兰姓,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03位

兰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今中国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54位。算上蓝姓户籍登记兰的,兰姓人口约105万。兰姓源于姬姓与芈姓,姬姓兰氏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之后,属于以为氏。芈姓兰氏出自楚庄王之幼子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另有很多兰氏是因《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的蓝姓简化而来。



姓氏渊源


渊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在周宣王执政时期,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郑国传至周襄王姬郑二十五年(郑穆公姬子兰元年,公元前627年),郑桓公的孙子姬子兰即位。传说,郑穆公之母在生他时,梦见一株兰草,不久即产下一子,遂将其取名为兰。姬子兰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子孙中有的以王父之名为姓氏者,称兰氏,史称兰氏正宗。


兰氏族人大多尊奉郑穆公姬子兰为得姓始祖。


渊源二


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芈兰(熊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敕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大夫,在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三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渊源四


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渊源五


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跋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后


①鲜卑族拓跋部中的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为改兰氏、连氏。


②拓跋部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为兰氏、石氏。


③拓跋部乌洛兰氏,后改为兰氏。


④拓跋部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为兰氏者。


渊源六


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初期,鲜卑族独孤部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为独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为汉字单姓者,为兰氏、卜氏。


渊源七


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渊源八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为骟牛,世居兰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②满族辉罗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会兰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冠汉姓为兰氏、郎氏。


渊源九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者。


②蒙古族乌兰氏,汉义为红色,世居呼伦贝尔、黑龙江。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


渊源十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必兰氏,世居和悠、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冠多汉姓为兰氏、杨氏等。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托莫氏的一个分支。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后冠多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渊源十一


源于回族,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回族人物志·元》中记载,回族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朝初期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子孙因其中文音译名兰,遂以兰为氏。


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回族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渊源十二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瑶族、回族、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兰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兰氏,世代相传至今。




郡望堂号


郡望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后世所称东莞皆指广东沿海的东莞。


堂号


中山堂以望立堂。


东莞堂以望立堂。



祠堂对联


北泉御史声威壮

浙派殿军品位高


上联:明朝进士蓝田,号北泉,山东即墨人,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性耿直,对不法之事则直言纠劾,声震一时,有《北泉集》;

下联:明朝末年进士兰瑛,擅山水,早年风格秀润,后漫游各地,风格变为雄奇苍老。又工人物、花鸟、兰竹,骨力峭劲,各具意态。世人称他“浙派殿军”。


吟咏铿锵,骚人望重

文章气节,夫子名尊


上联是:明朝末年画家兰元威的室典;

下联指:宋朝进士兰奎,官博士,受诏校于福州,以文章气节名,学界称他“兰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