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个县,建县2200年,人口近80万,出过一个皇帝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规模改革失败,再加上天灾不断,导致民不聊生,最终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公元23年,绿林军立刘玄为皇帝,史称更始帝,同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新朝灭亡。公元25年,因与绿林军不和,赤眉军立放牛娃刘盆子为皇帝,史称建始帝,同年10月刘玄向刘盆子投降,更始政权倒台。公元27年,赤眉军在与刘秀的大战中惨败,建始帝刘盆子向光武帝刘秀投降,在刘秀的宽大安排下安稳地度过了余生。

中国历史上,放牛娃皇帝刘盆子可以算是一个奇迹了,传奇色彩足堪与乞丐和尚皇帝朱元璋相提并论,当然刘盆子充其量是昙花一现,其能当上皇帝并非因为个人才能,而只是赤眉军利用其刘氏皇族出身而已。刘盆子是新朝泰山郡式县人,其出生地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宁阳县境内,是山东省极其稀少的几位皇帝之一,而传承至今的宁阳县则历史悠久,从得名“宁阳”建县至今已有2200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

宁阳县隶属于山东省泰安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偏西,北接肥城市、岱岳区,西连汶上县,南邻兖州区、曲阜市,东接新泰市、泗水县,全县总面积1125平方千米。

1、宁阳县

上古时期,宁阳县境属古徐州之域,西周时期处于鲁国领地之内,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鲁国、楚国、秦国,县境内存在多个城邑。秦朝统一后实行郡县制,今县境分属刚县(治今堽城镇)、成县。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设置宁阳县,因县城位于宁山(今伏山村南)之南而得名。

西汉时,今县境分属宁阳县、刚县(治今城里村)、桃山县(治今石碣集)、汶阳县(治今曲阜境内);东汉时废桃山县,县境分属宁阳县、刚县、汶阳县;西晋时,废宁阳县,改刚县为刚平县,县境分属刚平县、汶阳县;南北朝时,废刚平县,在今宁阳县城址侨置平原县。

2、龚丘县

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因与德州平原县同名,于是改平原县为龚丘县,县名来源于县城东南二十里的龚丘城。此后历隋、唐、五代、北宋500多年间,均为龚丘县,县境还包括今天的肥城市南部地区。直到北宋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改龚丘县为龚县。北宋灭亡后,金朝占据了山东地区,龚县属金朝管辖。

3、宁阳县

金朝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为避金显宗完颜允恭讳,恢复汉朝时的旧名宁阳,改龚县为宁阳县。当时的宁阳县境北跨大汶河,辖区包括了今肥城市及岱岳区南部的一部分地区,比现在的县境还要大。

蒙古汗国灭了金朝后,宁阳县属蒙古汗国,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宁阳县并入嵫阳县,后在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复置宁阳县,历元、明、清、中华民国不变。新中国成立后,宁阳县先后隶属于泰西专区、泰安专区、济宁专区、济南市、泰安专区、泰安地区,1985年隶属于地级泰安市至今。

宁阳县从公元前200年建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除了两汉之间的传奇皇帝刘盆子之外,还走出了“大夏侯学”的开创者夏侯胜、“小夏侯学”的开创者夏侯建、“二疏”(疏广、疏受)、东汉文学家刘桢、三国名将于禁、清朝太宰太傅宁之风等历史名人。截至2018年底,宁阳县下辖2个街道、10个镇、1个乡,全县常住人口77.3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GDP)443.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