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庞忠和教授获聘国际地热协会(IGA)驻中国地热大使

在此,我们很高兴地确认,庞忠和是IGA驻中国的地热大使,并授权收集世界地热电力和/或热数据,并与利益相关者和政府代表沟通(仅应要求),代表国际地热协会,帮助促进在中国的地热和IGA活动。收集的数据存储在世界地热电力和热数据库中,www.lovegeothermal.org,并免费访问。IGA是非营利性协会,旨在成为地热能源研发领域的世界权威机构。该协会的目标是通过地热能源的可见和综合地位和代表性,鼓励、促进和促进地热资源开发以及地热技术的创新研究。

庞忠和教授

个人简介

庞忠和,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地热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国科大岗位教授。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水文学与地热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多项。在GCA、JGR、Tellus-B、JoH等国际刊物发表发表SCI论文60余篇。担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同位素水文学委员会主席(2019-)、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理事(2012-2014)和国际地热协会(IGA)主席团常委(2010-2016)和中国地热大使(2019-)。

教育经历

1985.03 – 1988.02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构造地质学(地热) 博士 1978.09 – 1984.02 南京大学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学士、硕士 1995.03 – 1995.09 美国俄勒冈大学地质系高级访问学者 1994.01 – 1995.05 法国南巴黎大学访问学者 1991.08 – 1991.11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访问学者 1999.04 – 1988.10 联合国大学冰岛地热培训部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1988.03 – 1999.06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历任助研(1988)、副研(1992)、研究员(1995)、地热与数学地质研究室主任 1999.06 – 至今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地热资源研究中心主任(2014) 其间:1997.04-1998.04, 2000.04-2005.04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维也纳), 同位素水文学家/地热项目技术主管

学术成果

庞忠和教授长期从事水文地质与地热地质研究,以地下水系统,地热系统及深部咸水层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地下水循环及水岩气相互作用过程,以及这些过程的环境与资源效应。主要成果有:1)提出地热资源成因理论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关键技术,揭示大型岩溶地热储形成机制与巨大潜力并提出可持续高效开发方向。2)创建了水同位素与水化学理论模型及技术标准,创建了依据氘盈余确定大气降水形成、地表水盐分溯源的定量化模型。制定了地热水化学测试国际技术标准。3)在我国率先开展废弃油气田型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理论、实验装置与现场试验研究。

学术任职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水文与地热专家,IAEA水资源计划中国协调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同位素水文学委员会副主席和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和地热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地热协会(IGA)教育委员会委员。曾任IGA主席团成员(2010-2016)和科研委员会主席;曾任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理事(2008-2012)。先后任Hydrogeology Journal;Greenhouse Gas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Geothermics、Geothermal Energy,地质学报(英文)等期刊编委或副主编。

获奖及荣誉

1993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93年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1993年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4年 “中国青年科技奖” 2005年 获诺贝尔和平奖集体奖获团队——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成员 2007年 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水岩相互作用之友”奖

代表著作

庞忠和, 胡圣标, 王社教, 徐佩芬, 王光杰, 杨峰田. 地热系统与地热资源. 见: 汪集旸等主编. 地热学及其应用. 科学出版社. 北京, 548页, 2015 庞忠和, 孙占学, 段忠丰. 矿山地热. 见: 汪集旸等主编. 地热学及其应用. 科学出版社. 北京, 548页, 2015 庞忠和, 杨峰田, 罗璐. 地热田储层温度的确定方法. 见: 丁仲礼(主编). 固体地球科学研究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210-243, 2013. 庞忠和. 地热水的同位素. 见: 顾慰祖和庞忠和等主编. 同位素水文学. 科学出版社. 北京, 1113页, 2011 庞忠和, 汪集旸. 地热电力资源. 见: 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七卷第二章,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587-594. 2010 段忠丰, 杨峰田, 庞忠和. 深部煤矿地温场的形成机理与预测方法研究,见:虎维岳、何满朝主编,深部煤炭资源及开发地质条件: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189-203 (2008) Pang Zhonghe, Armmannson Halldór. Analytical Procedures and Quality Assurance of Geothermal Water Chemistry. Re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Geothermal Training Programme, 2006, Reykjavik Pang Zhonghe. Use of isotopes to trace the origin of acidic fluids in geothermal systems. Technical Docume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2005, Vienna. Thereska Jovan, Pang Zhonghe. Radiotracer Applications in Industry - A Guidebook.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Vienna Technical Report (priced), 2004, Vienna. Pang Zhonghe, Zhang Jindong, Sun Jianhong. Advances in Solid Earth Sciences. Science Press, 1996, Beijing. 汪集旸, 熊亮萍, 庞忠和.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 科学出版社, 1993, 北京. 庞忠和. 地热系统地质构造-新构造分析. 见: 汪集旸, 熊亮萍, 庞忠和.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3, 第二章. 庞忠和. 1993. 地热系统地球化学. 见: 汪集旸, 熊亮萍, 庞忠和.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3, 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