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究竟是考验,是选择,还是逃避?

我们如今不难发现整个社会都在强调文凭学历的重要性,小到孩子还在母亲肚子里就已经进行胎教,放音乐,读古诗等行为,立志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经先别人一步;小学生的书包比成年人的公文包还要重,放学后节假日面临的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更是一层层的递增,父母花费心血和精力去塑造自己的孩子,相应的孩子用业余娱乐时间去完成那些加在身上炽热的期待;然后到了大学,已经习惯了优秀的孩子还会继续认真完成学业,直到毕业季来临,这时候多数情况下都会是孩子自己在做决定,是否考研,还是工作。


考研其实和高考一样,人数每年都爆炸式增长,但学校需要的还是差不多数目的人才,这就意味着你可能辛辛苦苦准备了一两年还会成为炮灰,成为别的大佬刷级上分的垫脚石,在这样僧多粥少的情况为什么这几年招生院校都没有做出特别大的变化呢?

首先,考研是自己选学校,有名校情结的可以选择top系列的去满足自己,有地域情结的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环境,当然,有些在本科读的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的,这时候甚至也可以跨考,通常情况下,拿我身边的人来说,十个跨考的最后可能只有一两个能够成功上岸。那也没有办法,毕竟自己只是准备了一年和那些学了四五年的本科本专业生相比,弱势可想而知,不过,自己选择的路再怎么艰难也得走下去。

其次,我们为什么考研?有些人可能是为了更好的就业,本科生看起来贵,实际上人才市场,校招一圈走下来,才发现自己并没有多值钱,可能就是个廉价的劳动力罢了,所以思考后,动了心思,承认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再依次往下排,就是赤裸裸的现实。现在凡是好的企业,招聘的时候也有名校情结,华为,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人才汇聚一堂,大家嘴上都明白英雄不论出处,是金子总会发光,得了吧,当我们决定要考研的那一刻起,就明白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不甘于人后,就得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想要更好的工作,就得有比别人多出来的25个小时。当然,这是对工作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群,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学历,拥有更好的学术氛围,更全面的实验设备,在自己研究的领域会得到更加准确成果,会遇到更专业的导师,这样的想法同样值得尊敬。不过读了研究生后,多数在时间上会毫无疑问的更加紧凑,为了写论文也可能到走火入魔的夸张地步,压力过大,抑郁难受,我相信没有一个研究生在考上之前会担心自己会毕不了业,做不出东西。相反,他们都是朝气且自信的,毕竟你已经走了这么远了,放弃与妥协是最不该的想法。

再者,有些人真的天生就适合学习,你可能花了半年,一年的时间提心吊胆的等结果,他却云淡风轻的对待考研,他们可能不喜欢社会,害怕进入社会后别鞭打,被鄙视,他们喜欢学校安逸的环境,甚至于物价还那么便宜,不用过早的考虑对家庭的负责。所以他们也加入了考研大军中去逃避自己不想面对的事实。世上路有千万条,总会有合适自己的一条。

最后,在考研只剩下没有几天的光景,祝愿万千考研生均能不负韶光,不负努力,早日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