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生活可以简单,简单,再简单



1845年,28岁的美国作家梭罗来到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在自己建的小木屋中,钓鱼,耕种,思考,写作。

在此期间,他写了意义深远的著作《瓦尔登湖》。

有人说,这本书适合在夜深人静时细心品读,仿佛跟作者体验自然,纯美的自然之旅,走进森林,走进湖畔,看到飞鸟,看到鱼群。

在温暖的慕色中,我常在船中吹起晚笛,看鲈鱼围着我环游,好像沉醉于我

的笛音。月亮徜徉在湖面的粼粼光波之

上,湖底倒映着森林的丛丛幽影。

读到这段,我会想起童年的夏夜,月光清澈,空气透着门前池塘的泥土味道,青蛙清脆的叫声,我和家人坐在院子里,偶尔扇一下蒲扇。

纯粹的夜晚,纯粹的内心。没有城市霓虹闪烁,没有屏幕唰唰的弹出消息,没有明天的压力而失眠,心静的没有尘埃,又可以容纳万物。

梭罗指出,物质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享受,但人们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它,而是把自己的生活搞得越来越复杂,最终失去生命的意义。

我们发明了越洋电话,却用它来询问王妃是不是得了哮喘,而没有用它来交流思想;我们修筑了铁路,却把时间耗在坐火车去城里观光上。


书中告诉我们,面对充满物质诱惑的世界,最好的抵御方式就是:简单,简单,再简单。


《瓦尔登湖》从这几个方面来展示简单和自然的生活。

粗衣粝食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边的小木屋,是他亲手建成的,他在那里劳作,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生活了2年2个月。很多人不理解他的生活方式,但他丝毫不在意。

相反的,他认为大多数人日复一日从早到晚的劳作,挤掉了他们生活的闲暇时光,抽不出一分钟的时光来享受生命,比如与亲朋好友互相问候,没有友情联络。

人之所以一窝蜂的选择那种固有的大众化的生活方式,是因为较之别的生活方式,他们更偏爱这一种,同时他们也很清楚,自己是别无选择才退而求其次的。然而,那些思想敏锐的人懂得,太阳每天都会光彩夺目。

他给房子做了花费清单,包括里面必需品,一共28.125美元,

房前开垦了土地,种上土豆,玉米,豌豆,萝卜等。减去支出和自给自足。纯收入,8.715美元。

在这里的生活方式,他给我们证明了,如果人们降低自己的欲望,支出会非常少。我们现在大多数的劳作,很多是为了虚荣与不必要的东西。

我们在这些物质上浪费精力,拼命赚钱,而忘了享受闲暇。

如果我们想使本性复苏,首先要驱散我们眉头的愁云,像大自然一样简单而美好。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我是我目之所及所眺望到的一切的君王。

我对这一切拥有的权利无可争辩。

梭罗把心放在了目光所及的风景,而非手中的物质。

和我们现代人正好相反,我们把手中抓住的认为是宝贵的财富,比如房子,比如物品,而且是越读越好。

书中提到一个诗人,他常到那一带欣赏风景,很多人嘲讽到,他不过是摘到几个苹果吃而已。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诗人带走的是农场最宝贵的景致,把它写进了诗歌。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自由的心,不被任何束缚。

阅读

梭罗认为,真正地投入全部身心去读一本值得读的书,是非常高尚而有益的。

有些文字能让我们感同身受,如果我们能理解,那么,这些文字能给我们人生以期待,我们会得到启发,受益终身,从而改变命运。

有高雅情趣的贵族会在他的周围汇集有益于提高修养的一切———天赋,学识,才智,书籍,绘画,雕塑,音乐,甚至有助于哲学思考的物理仪器。


独处

梭罗认为大多数时间独处是一种享受。有人相伴即使和最亲密得人在一起,时间长了,也会心生厌倦,感到无聊。

深有感触。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即便是身处闹市,耳边觥筹交错,繁华落幕后,内心的那种空,无法用任何感情填充。

而内心丰富的人,从不会寂寞。他可以静静的思考,独自散步,看晨光,望夕阳,观湖水,抚清风。

在美好的黄昏,梭罗认为感到整个身心都被傍晚的舒爽怡人浸透,在林中行走,来去自由,心情舒畅,天人合一。


引用书中一句话作为结尾,愿有幸能读此书的人,感受到美好的文字,聆听大师的哲音,在自己心灵深处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

我愿意深深的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的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