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033:一个空谷,就有这么多讲究?

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的《鸮胖说千字文》,我是鸮胖。在节目开始之前,鸮胖想托付一下,如果您喜欢鸮胖的节目,就请您多多关注,并帮鸮胖转发分享一下,您的举手之劳,就是对鸮胖最大的鼓励。提醒您一下,您点开鸮胖文史的图标,就能完成关注鸮胖的工作,鸮胖在这,谢谢您啦。

咱们闲言少叙,说一说本期内容。上一期鸮胖为您讲了“德”是人们有心的体现,只有有了心,才会更重视人事。如果没有印象的听众朋友,可以返回上一期,在温习一下。今天接着给您往下讲,讲讲“空谷传声,虚堂习听”。表面上看这是讲的物理现象,实际上这是讲人应该虚怀若谷,要有容人的心态。

这两句其实翻译起来,非常简单,就是在空旷的山谷中,声音会持续不断;在空荡的堂屋中,一处发声各处都会响应。

当然啦,所谓的虚堂,也不一定指的是“空旷的屋子”,比如南朝诗歌《元徐州弟》里面,就有:“高宇既清,虚堂复静。”这句话,里面的虚堂,指的就是“高高的屋子”。那千字文中的虚堂,为什么是指空旷的屋子呢?鸮胖在讲千字文的开篇的时候提到过,千字文又称《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所以两句之间,是对仗的,是合辙押韵的。这里“虚”,和上一句的“空”相对,所以虚堂,就只空旷的屋子了。

您肯定觉得,这不废话嘛,在空旷地界喊一嗓子,当然是四面回声源源不断,声波碰到大的反射表面会回弹回来,这是物理学一个非常简单的现象。千字文里讲物理学干嘛啊?其实这里涉及的不是物理学,而是讲的典故。

之前鸮胖在讲“鸣凤在竹,白驹食场”的时候,讲过“白驹”一词,出自于《诗经》,在古代史可以指代“贤者”之意。而《诗经》里面,其实还讲到过“空谷”,那就是“皎皎白驹,在彼空谷”,就是这些小马驹住在空谷。后来孔颖达,在注疏的时候,就提到过《诗经》中所谓的“空谷”,实际上是贤者隐居的地方,所谓“贤者隐居,必当潜处山谷。”

这一下就好理解了,空谷当中圣贤隐居,那圣贤说出话来,自然是声传万里,天下皆知。

其实这也与秦汉魏晋以来,古人推崇隐士文化有关,比如像是著名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啊、“山中宰相”陶弘景啊,这些都是隐士中的代表人物。

山谷除了指代贤者之外,还代指人的胸怀。

山谷本应该是低矮的,山陵本应该是高耸的,但是世事变动,所以《诗经》里面也就有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诗句。在古人的意识中,无论是身处草莽,还是高居于庙堂,只是居处环境不同、个人身份不同,这与学识、还有个人的品行修养并无关系。

当然啦,无论高居庙堂还是幽居山谷,关键是要有一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心。诸葛亮出山之前“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但是跟刘备隆中对策的时候,一下子把天下大势分析得十分有条理。只不过在诸葛亮畅谈三分天下之前,早已有人看透并划分天下局势。他就是在《三国演义》中甘当诸葛亮配角的鲁肃。鲁肃在见到孙权之后,分析了天下局势,为孙权谋划了据守江东,划长江与曹操对峙的局面。孙权也正是采纳这一策略,成为三足鼎立中的重要一足。

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鲁肃形象

空谷与虚堂,一方面是写实,就像是物理现象一样;另一方面引申,有德行的人,即便是处于空谷之中,言辞依旧犀利,高居于堂上的有德者,他的言论也会被不断传扬。

但是圣贤毕竟是少数,而且大部分人不可能真的搬到山谷里去居住。鸮胖认为啊,这一期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讲,最大的一个启示,就是应当“虚怀若谷”,就是学习山谷的这种谦逊的态度。

山谷有啥可谦逊的?

在过去啊,“空谷”的这个“谷”,特指“山谷”。而且一般写成沐浴的“浴”字,为啥呢,因为山谷下面是有水流的。所以沐浴“浴”字,在古代指的是有水流的峡谷,在出土的战国时期郭店楚简《老子》中,山谷的“谷”,就写成“浴”。

原文怎么说的,“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在老子眼里啊,长江、大海,是山谷当中最厉害的——因为它们姿态最低、最有深度,因而反倒能容纳下更多的江河湖泊之水,使得自己充盈充实。

所以《老子》里面讲,“虚怀若谷”,姿态放低,反而能够去拥抱、容纳更多。

当然啦,虚怀若谷是一种心态,越是地位高的人,越应该虚怀若谷,刘备的老祖宗刘邦,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论出身,他是一个连名字都不全的小小基层官吏,论学识,斗大的字认不了几个。而且他脾气坏,好骂人,骂起人来还比较损,通常还把自己称作是对方的爸爸,很是招人嫌。

刘邦画像

但是有一点,刘邦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他知道自己能力不足,因而他会放手任用贤才名士,而且对于有才能的人,姿态放得很低。这种“虚怀若谷”其实带有很明显的功利性,但是这种功利性,也好过“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的项羽,到最后天下贤士都跑到刘邦帐下,自然不是单枪匹马的项羽所能应对抗衡的。

所以成大事者,一定得有容人心态。咱们立身处世也是一样,只有容人,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否则,人生道路上,会多不少堵墙。

好,以上就是本期全部内容,欢迎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