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一线,有我在

战疫一线,有我在!

——基层党员和群众的故事

文|宣金祥 王其梅 朱文涛 尤春东 赵荣俊 陆凤江 高庆睿 蔡卫香

退役军人的“最美逆行”

2月6日,中午,安徽省天长市万寿镇工业集中区,安徽新利清洁用品有限公司。

工人正在争分夺秒地生产医用防护口罩。突然,两条生产线“罢工”了。原来,疫情发生后,作为天长市生产一次性口罩的最大厂家,这家企业的两条生产线于1月22日全面复工,24小时开足马力,全力保障省、市应急防疫物资供应。谁知,由于满负荷生产,机器的旋转气缸和供筋气缸陆续损坏,无法工作。

企业迅疾联系厂家,得知只有浙江温州某公司有相关配件。但由于温州是浙江疫情流行重点地区,配件无法通过物流发往天长,天长也无法派人前往温州购买配件。为此,企业负责人万分着急。

为保障省、市应急防疫物资生产供应,万寿镇立即向天长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报告。“口罩生产不能停,我是党员,退伍军人,让我去温州调运配件吧,保证完成任务!”此时,已在战疫一线忙碌10多天的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物资保障组成员、万寿镇政府工作人员李晓东主动请战。

李晓东身穿防护服星夜兼程,驱车赶往温州购买口罩机生产线配件

重任在肩,李晓东一刻也不敢耽搁,开始与时间赛跑。2月6日深夜,一辆带着安徽省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应急物资调拨专车通行证的车辆从天长出发,直奔疫情重灾区浙江温州。2月7日晚20时许,李晓东顺利携带配件返回天长,并将配件送达安徽新利清洁用品公司,当晚,两条口罩生产线恢复高速运转。

没有多余的话语,没有畏难和犹豫,只是一句简单的“我是党员,我是退役军人,让我去”,彰显了一个党员和退役军人应有的品质。

李晓东1991年12月入伍,因表现突出荣立二等功。1994年12月退伍后,他到市医药公司工作。2003年“非典”期间,他辗转千里,为全市筹集、调拨消杀防疫物资近百吨。2018年,他被安置到万寿镇政府。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作为一个党员和退伍兵,还因为他所具备的医药物资筹集经验,李晓东被紧急抽调到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物资保障组。他利用各种资源渠道,从正月初三起,连续奋战,奔赴多地,为阻击疫情筹集、调拨医用酒精、84消毒液等消杀物资10多吨以及医用橡胶手套、非红外体温枪等防疫应急物资1000余箱。

“平凡的事才能彰显党员骨干、退役军人不平凡的奉献精神和政治本色。”对李晓东出色的表现,万寿镇党委书记万福贤给予高度评价:在疫情面前,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这样用最美的逆行来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李晓东,我们才有信心、有希望、有力量战胜病毒,打赢战疫这场恶仗。

每次出门道“保重”

嘀铃铃……

1月28日深夜,急促的手机铃声将紧张忙碌了一天疫情防控、刚躺下睡着的天长市永丰镇桥湾社区纪检委员刘学玉惊醒。

“刘委员,咱是陆庄村民组的,向你反映李某家来了个武汉人。”简短的一句话让刘学玉像触电似地从床上弹起来。他一边穿衣服一边打电话向社区党总支书记周仲三汇报。

刘学玉和周书记会合后,立即开车来到李某家。经了解,李某的女儿在疫情中心武汉工作,春节前返乡时,将武汉的男友一起带回家过年。因两人还未举行婚礼,怕人家议论,李某未将女儿带男友回来之事向社区报告。

随后,刘学玉拨通镇疫情防控值班室电话,及时将该户情况进行补报,并连夜开车往返近14公里到镇政府领取防护口罩、温度计和消毒用品送至李某女儿的男友手中,详细宣传、指导其居家隔离需要掌握的防控措施。此后,刘学玉每天定时上门落实跟踪监督检查。

“爸爸,你啥时候回来,今天是我10周岁生日啊,还等你回家给我点生日蜡烛、一起唱生日祝福歌呢!”2月11日晚8点,正在桥湾社区灯圩村民组走访宣传的刘学玉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听着女儿稚嫩的声音,他的眼睛湿润了。

“小周书记,我母亲的降压药没了,想请你帮助购买两瓶。”2月12日清晨,永丰镇纪委副书记周芳接到宏大村马庄村民组武汉返乡人员高某的电话。随后,周芳连早饭都顾不上吃就开车到镇卫生院购买了降压药,及时将药品和从家里带的水果送到高家,并仔细检查了高某居家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

“每次出门,我都会向全家人道一声‘保重’。”在谈到疫情防控压力大、镇村干部顾不上家时,她流下了眼泪。周芳已经一个多星期未和2岁的儿子在一起了,每当在视频通话时听到儿子一声声地叫妈妈,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作为一名党员和纪检干部,她更清楚自己的岗位和责任。

“出门一定要戴口罩,勤洗手,家里要勤通风,少去公共场所,不聚餐,有发热等症状要第一时间跟我联系。”在村民家中,蒲东村纪检委员李宏明不停地“唠叨”。该村从武汉务工返乡过年的人家共有7户,李宏明连自己都不知道每天往这7户人家跑了多少趟。

“每次听到宣传小喇叭,就知道李委员来了。他对咱女儿很关心,否则真的能让孩子闷坏了。”女儿在武汉读大学的韦某感动地说。

年前,韦某的女儿从武汉回家过春节,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她被隔离在家。封闭式的生活让女孩感到极不适应,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李宏明得知后,利用每天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的时段,来韦某家隔着窗户和女孩聊天、逗她开心,疏解她的心理压力。除此之外,李宏明还从村里的农家书屋借来书籍帮助女孩消除寂寞。

“今年春节是个不平凡的春节,也是让我终身难忘的春节。是李委员让我懂得了恪尽职守的内涵,是他让我感悟到社会责任的重大,他就是咱村的纪检委员李宏明……”韦某的女儿在同学群里发文,鼓励同她一样居家隔离的同学要坚强,坚持、再坚持。

自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永丰镇14名镇、村纪检干部严格按照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夜以继日、全力以赴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进村入户,摸底登记,对从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返乡的589户开展疫情防控宣传156次,为武汉返乡居家隔离人员购买生活用品等108人(次),劝阻村民举办喜宴酒席37起,参与公共场所卫生灭菌消毒146次,充分展示了基层纪检干部忠诚、担当的政治本色。

脱贫不忘报党恩

“为了防疫医用物资供应不断档,咱家从腊月二十九就开始加班加点包装口罩了,年都没顾得上过。”在生产车间里,陈元礼一边手脚麻利地包装口罩,一边向我们介绍口罩包装工序的流程等情况。

“他不仅组织自家三口人抓紧一切时间加油干,还动员村里有劳动能力的六七个脱贫户一起走进车间,包装、运送口罩,解了车间口罩包装环节跟不上的燃眉之急,真得感谢陈师傅他们这些脱贫户的大力支持。”张安村扶贫车间负责人殷德萍感动地说。

陈元礼包装口罩

陈元礼,原先是张安村的贫困户。他不仅患有颈椎病,脑袋上还长了肿瘤,光做手术就花了20多万元,每天吃药还要花几十元,他的妻子也患有慢性胃炎。夫妻俩曾是村里有名的“药罐子”,不能干重活,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近几年,在政府支持和资助下,陈元礼两口子有了新农合医疗保险和农村困难户慢性病保险,不仅摆脱了高额医药费的纠缠,还把家里的耕地流转给种田大户,养了100多只鸡鸭。同时,在镇扶贫工作站介绍下,两口子都进入开在村子里的扶贫车间上班,生活慢慢有了起色。摆脱了贫困,日子越过越有甜滋味,这让陈元礼从内心感激党的好政策,感激政府的帮助。“眼下,疫情流行,国家有难,咱家为扶贫车间生产防疫口罩出把力,也是在报恩啊。”陈元礼发自内心地说。他和其他几个脱贫户没有休息过一天,越干越有劲儿。

在万寿镇忠孝村,潘玉美、陈思芹等一帮姐妹和陈元礼夫妇有同样的脱贫经历和感受,她们都是新利公司开设在忠孝村扶贫车间口罩生产分车间的生产骨干。从大年三十开始,她们也一样没离开过口罩生产线。

潘玉美把两个幼小的孩子交给公婆照顾,每天一心扑在口罩生产线上。由于疫情防控不允许集体用餐,她每天的一日三餐以及所有的家务活全交由丈夫负责。

“父亲的胃病又复发了,正在市医院做化疗。为了不耽误口罩生产,咱顾不上照顾他老人家,只好让孩儿他爸陪护老人,代咱尽孝心了。”陈思芹心情沉重地说。为了感谢党和政府帮助她家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她无怨无悔、全身心地投入口罩生产加工中。“咱是熟练工,一天能生产成品口罩5万只,为国家抗大疫,就是再苦再累也值当。”

据忠孝村口罩生产扶贫分车间负责人钱晓梅介绍,像潘玉美、陈思芹这样脱贫后的农村姐妹就有10多个。“她们都是生产能手,是车间里的顶梁柱,每天几十万只口罩都经她们的手源源不断地运往全省各地。战疫军功章里,也有她们的辛劳啊!”

前方践“初心”后方行“善举”

“我是共产党员,关键和危险的时刻就得挺身而出,冲在第一线!”在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之一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工地上,王知兵一直用这句话激励和鞭策自己。

王知兵

王知兵是安徽省天长市万寿镇汊河村的党员,也是100多个援鄂家乡农民工的领头人。他们到达武汉以后,深知抢建火神山医院就是抢救患者的生命,因而积极服从火神山医院主要承建单位中铁十一局四公司施工指挥部的“差遣”:需要钢筋、水泥、沙石,一个电话打过来,王知兵立刻带人开车把材料送到指定部位;需要挖掘土方,一条指令,他同样派遣人员开着挖掘机火速前往;需要调运钢梁、大型器材,一声令下,他丢下饭碗,带上口罩,率领大家开着装运吊车轰隆隆就赶去……

从武汉火神山医院开建到交付使用,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王知兵和承建方配合默契,从早到晚、昼夜不停,忙得像个陀螺。最忙的一天,他接受并完成指挥部的86条指令。他的嗓子喊哑了,腿累肿了,人瘦去一大圈,却仍然顽强地坚持着。不仅他这样,他手下的100多个农民工也跟着连轴转。

王知兵和他的众兄弟

在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关键时刻,王知兵还要按照指挥部的要求,抽出部分“兵力”和机械等紧急驰援同样在与“瘟神”赛跑的多处“方舱医院”工程建设。

“在前方,王知兵是战疫的斗士,践行的是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在后方,他时刻记挂万寿镇敬老院里的40多位孤寡老人。”万寿镇人大主任陈九江动情地介绍说,15年前,王知兵到武汉打工,2012年注册成立武汉市万河顺建筑劳务有限公司,有员工100多人,其中60多人是他从家乡汊河村带出去的青壮年劳动力。他的公司长期挂靠在中铁十一局四公司,从事分包工程劳务业务。这次抢建火神山医院,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日夜奋战、不眠不休,他和员工都没能回家与亲人团聚。

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

1月23日,武汉封城。在决定放弃回家过年的当天下午,他接到中铁十一局四公司工程指挥部的紧急通知,要求他们加入阻击新冠肺炎之战,立刻投入抢建火神山医院的战斗。他一边安排施工事务,一边将捐给万寿镇敬老院的1.6万元“压岁钱”用手机转账给堂兄王志远,请他代为看望老人。

“王院长,武汉因疫情流行封城,知兵回不来,他请我把给敬老院孤寡老人过节的钱带来了!”1月24日,年三十一大早,王志远赶到敬老院,一边说,一边将1.6万元现金交给敬老院院长董正朝。

“我代表院里的41个孤寡老人感谢王老板,他真是个大好人,大善人啊!”董正朝激动地握住王知兵堂兄的手。

被董院长敬佩地称赞为“大好人”“大善人”的王知兵,过去每年都要捐给敬老院1.2万元,一捐就是13个年头。“今年由于情况特殊,他不能带着礼品亲自看望孤寡老人,就另外追加4000元,请敬老院为老人代办过节礼品。”董正朝说。

“王知兵自幼家贫,兄弟姐妹多,平日里常常为吃不饱肚子发愁。特别是到了开学的时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筹集他们兄弟姊妹的学费,那忧愁无助的目光更是让人揪心难过。”汊河村党总支书记刘庆齐介绍说,尝够了“穷”滋味的王知兵,初中毕业就依依不舍地离开课堂,拜师傅学习泥瓦工手艺,发誓要挣多多的钱,帮助家里和同他家一样贫穷的人战胜贫困,过上好日子。

“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最孤独、最寂寞,是最需要温暖和关爱的人。咱懂老人的心,绝不能让他们失望。”王知兵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13年来,如果在外太忙实在无法抽身,他都要给敬老院打慰问电话,并且委托妻子或亲友帮他把捐款送到敬老院。

驰援火神山医院

“最初两年,王知兵向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捐款,每回都是放下1万多元就走人,连个名字也不留,工作人员不知道这钱究竟是谁捐的,捐款人叫啥名字。”董正朝说。万寿镇敬老院常年在院的孤寡老人有40位左右,王知兵按照每位老人300元的标准,每年春节前早早地就把钱送到敬老院。同时,每到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他还为老人提前准备好大糕、月饼、蜜枣等慰问品。

为了教育子女懂得“关爱”与“行善”,王知兵一有机会就把两个孩子带到敬老院,让他们感受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爸爸不是在做傻事,而是在积德,是在尽一份社会责任。如今,咱有能力也该这样做。帮助孤寡老人,其实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他的两个孩子说,要学着爸爸的样子,“做善事要无怨无悔不间断,做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除了定期捐款捐物帮助敬老院里的孤寡老人,王知兵还热心帮助村里没有住进敬老院的4个“五保户”和其他困难户,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逢年过节,只要有时间,他就一户一户去探望,谁家有难事,他总会伸出温暖的手拉上一把。2018年春天,得知村民李炳田身患重病,为看病掏空了家底还四处借债,他立即给李家汇去4000元救急。“多年来,每到中秋、重阳、春节,他都要拿出四五千元慰问村里的困难户。”万寿镇民政办主任陈杏建说。

“2016年,村里建设新村部,他得到消息后二话没说就把1万元捐款打到村账上。”村干部陈传新敬佩地说。王知兵还积极关注公益事业,村里建村组道路、修建水渠、扩挖当家塘、建设公墓,他都慷慨解囊,全力支持。几年来,他为村里兴办公益事业累计捐款10万元以上。

王知兵致富不忘乡亲,常年坚持向孤寡老人捐款、关心支持公益事业的感人之举在家乡传为佳话,感动着每一个万寿人。2017、2018年,他连续两年被万寿镇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被天长市授予“天长好人”称号。

编辑|何召霞

校审|刘朱婴 李 军 李志国

终审|姜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