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与傲慢,农民在网络上为何总被贬低

月初时候,一海归女硕士包下2400亩荒山回乡当农民,被村民当反面教材教育孩子:“要学她好好读书,但不要学她回乡当农民。”这篇报道

一边是放下硕士身段当农民的海归,一边是目光短浅的村民,舆论之下双方形象高下立判。近些年,互联网上农民的形象一直不佳,有去别人家瓜田偷瓜的;有去别人家果园砍果树的;还有在高速公路哄抢猪肉的,互联网上的农民各种负面缠身,舆论甚至不惜把农民妖魔化,如某著名经济学家说农民:“懒惰愚蠢,不值得尊重。” 我不禁感叹已经开始有人拿中国农民做为营销推广的工具。

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勤恳恳劳作的农民为何总是躺着也能中枪?

苍蝇只叮有缝的蛋,我国农民基数大,存在或多或少历史遗留的毛病。“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小农经济时代农民的美好愿景,在生存力不发达的年代农民肥水不流外人田,可能会因为水源进行宗族械斗,也会因为日常生活上小摩擦相互骂街,甚至会出现吃绝户的情况,每家每户之间如同麻将桌上的博弈一般只许自己自摸,不许别人接炮 ,这些自私狭隘的现象曾经确实存在过,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各类惠农政策(如农机购置补贴)的推行,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问题虽然还局部存在,但农民早已不再是当年的野蛮生长,农村也不再是当年的落后面貌,

福中的精英在贬低农民穷是因为懒时,不要忘记我国农民对工业的牺牲。


19年各行业收入

农民大多一心一意劳作,很少在互联网上发声,整体声量小,没有掌握舆论的高地,变成不怀好意的人舆论消遣对象。农忙时,他们忙着播种育苗、犁田插秧、施肥打虫,收割晒谷,农闲时,他们便进城务工,烈阳下,40度的工地上大多是他们的身影,他们没有时间上网,也不会争辩事实与否。新闻中的村民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不要回乡当农民,因为村民很清楚能承包2400亩地的那不是农民,当农民的辛苦只有农民才能体会,好好读书才是农民的儿子实现阶层跨越最好的路径。当舆论世界里都在讨论996、007,抱怨公司无偿加班、抱怨就业环境差,但好像很少有人愿意讨论在农田里、工地上农民的工作环境,究竟谁更苦更累呢?


《三代》臧克家


比起农民,某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精英们对舆论的把控轻车熟路,他们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将局部现象归结于整体情况,对农民的描述充满了偏见与傲慢。农民在他们笔下杨白劳全变成了黄世仁,他们好逸恶劳,鼠目寸光,自私贪婪,对人性的恶不吝笔墨。当你问福中的精英们:“你这么贬低农民,没了农民你吃什么?”他也许会说那都是我花钱买来的,作为经济学大佬的他把 “谷贱伤农,米贵伤民”最简单的经济学知识抛诸脑后,米价若没有国家的宏观调控,福中的精英们只能惦记着美国大农场主的进口粮。归根结底,还是吃太饱了。


《悯农》


我在乡下种地,小红在直播卖货,小明是上市公司的老总,不管我们是否都拥有美好的未来,只要我们不忘本丢根,都是支撑社会良好运转的零件,能力不同,分工不同,有人是螺丝钉,也有人是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