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回乡见闻

今年的十一,既是国庆又是中秋。农村正是割豆子和玉米的时候。

回家时走的乡间路上,基本上铺满了割下来的豆秸,还有一些玉米粒,摊在路边晾晒。

村子在北方,桂花正开,满院子的清香。

这个季节和时间的农村,一如既往的比较冷清。

青壮年或者有劳动力的,基本上还都在外打工,不到过年时候,一般都不会回来的。

种地是挣不到什么钱的,他们给我简单算了下,如果种豆子,一亩地收获三四百斤算是好收成(之前两年有过颗粒无收到情况),卖不到1000块钱,再刨除种子、花肥、农药、浇水、收割等各种费用,其实所剩无几了。

所以,能够出去的人都出去打工或者做生意了,村子里边还是非常安静的。

我喜欢睡懒觉,但是在家里,每天早上都会听着鸟叫声醒来。

关于养老。

农村人的养老保险,近些年来,终于开始有了。

总体上是,自己交一部分,财政补贴一部分,交的越多,补贴的越多。所以每月能够拿到多少养老金,与当地的财政状况关系很大。

60岁以后就可以按月领取了。我了解到,之前基本养老金是60元/月,这两年刚调整为110元/月,随着年龄增长,也还会稍微增加几元钱。

出于常年积累的不信任,村里边基本上都选择了交最低档的养老保险。尽管我聊天时也跟他们简单解释了交的多以后能发的更多的情况,但多数只是笑笑,还是有自己的理解和坚持。

当然,他们还是很高兴的,用家里人话说,这是国家给发工资了,一辈子都没想到过这样的好事情。

对于一些没有劳动能力,而子女不怎么管的老人来说,真是大好事。在这个方面,党和政府“积了大德”了。

关于房子。

一踏上回乡的路,就听见广播反复在说两个事情,一个是秸秆禁烧,违者拘留和罚款2000元,另一个就是严禁占用耕地建房子。

秸秆禁烧,有其理由,说是污染环境。不过要改变农民千年来的习惯,属实不易,而且不让烧,那些秸秆在地里真是太不好处理了。

后来政府似乎专门拨了一些资金,由村里负责安排机器处理,机器所有者基本都是村里的人。

但另一个问题随之出现,机器在处理地里的秸秆时都留了一些尾巴。所以,每家都只好再花一笔钱,请机器拥有者再处理一次,不然没有办法接着种地了。

农村的宅基地管得越来越严,加之想在城里安家的意愿和比较的风气,很多人在县城或者市里买了房子。但目前来看,他们这一辈,农村的房子才是真正的家。父母都在家里,过年过节都会在家里过。这一辈人是这么想,下一辈人应该就不一定了,对于自己身份定位差异很大。

另外,对于农村“一户一宅”的要求,网上也有调侃,说城里是不是也要实行“一户一宅”。

当然,农民历来没有多少话语权,不过是玩笑话罢了。

关于价值观的变化,或者简单说,对成功的认识。

之前很多人还是很关心国家大事,聊得也多是政治人物,现在则很少了。

子女能够在体制内,特别是政府部门有一份工作,仍然是农民心中最大的成功,如果再有个一官半职,能够帮到谁,那就感到脸上更有光了。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里说句套话),很多人的子女没有上大学,但是出去做生意或者打工,也挣到了钱,有的还“发了财”,这也是越来越被认可的成功了。

在外边做生意,买了房、买了车,如果离家不是特别远,基本上过年都会开车回家。

现在互相之间聊起来,也都会围着谁家的大儿子在哪个地方做生意,每年能挣多少钱,或者谁家的小孩运气好,这几年发财了,自己的小孩很孝顺,每年都给自己多少钱,等等。

互相之间自然是有羡慕,也有嫉妒,而我听着,只是高兴。

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子女在外拼搏,而不能在家多陪伴父母长辈,恐怕是这个时代中的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