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的理由

买的书多,多得已经到了无处可塞的地步。看着那些书,有时候会想,它们都是怎样到我这里来的?

早年,我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买书为了充实人生。抱着“阅尽人间春色,多游祖国的山河名胜,多读名著,才不枉做人”的信念,一本本名著便联翩而至了。当然,青葱岁月也做着文学梦,买书还为了创作上的借鉴,相信每买一本书,都会离梦想更近一步。买书虽然花了不少钱,可看到心仪的书,又忍不住购买。总觉得说不定看了这一本书后,自己就会蜕变,一夜而成为作家。这样,“五四”散文丛书、台湾散文系列丛书等就阵列于我的书架上了。

人过中年后,虽然写作成不了气候,不再做远大之想,但久读成瘾,阅读的习惯已经无法改变。此时,没有功利一身轻,阅读的口味有所转变,买书开始挑剔起来,纯粹为了享受。就是名著,只要不喜欢就一概敬而远之。我所推崇的好书是那些性灵之作,如明清小品、袁宏道随笔、袁枚散文、郁达夫游记、柏杨杂文、贾平凹商州系列等,一卷在手,如沐春风,如嚼甘饴,沉浸其中,难以自拔。读得昏天黑地仍放不下,心灵得到极大的慰藉和满足。这样的境界,似乎可以进入“书虫”之列。

书籍充栋的另一个原因是,再好的书,激赏熟读之后,终要归于平静。一书有一书的风景,住在一个景区里的人,不见得就不外出旅游再看别的风景,因为天天面对同一风景,不免产生审美疲劳。生活时时需要新的内容填充。过了一段时间,感觉无聊时,就去买一本新书回来,于是故情重萌。读了一本好书,便觉得这一日充实,没有白过。平时再理性,面对好书的诱惑,有时也会不计得失。有一次,我顺路在书店看上一本书,回来一查,价格比网上贵了许多。但为了先读为快,不使宝贵的双休日浪费,我又专程到书店买回了此书。有时对一本书甚至到了梦寐以求、辗转反侧的地步。当然了,偶尔买书也只是为了收藏。

书就如此,一本一本地多起来了。读书人对喜欢的书,犹如古代帝王选美,即使后宫佳丽三千,仍不嫌多。

这些书的到来,让我经历了读书生涯由被动转为主动的过程。

来源:三门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