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80后夫妇与陶瓷古村的“缘分”

编者按:为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的媒体传播规律,进一步增强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和水平,讲好景德镇故事、传播景德镇声音,树立景德镇好形象、扩大景德镇影响力、提升景德镇美誉度,擦亮独具特色的宣传品牌,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文明办、市文广新局、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决定联合开展景德镇市第一届“短小微”(短文章、小故事、微视频)作品创作暨年度优秀作品评选活动。今日起,本报对参评作品进行选登,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景德镇在线讯(记者吴海根)蒋祈在《陶记》里记载:进坑石泥,制之精巧。位于浮梁县湘湖镇的进坑村,拥有古矿坑5个、古窑址15个、古水碓16个,以及6公里长的千年瓷石古道。进坑还保存着宋代时期,从制瓷原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和烧成的整个生产体系。有学者曾形象地把进坑比喻为孕育了景德镇的“瓷都摇篮”。2014年6月,古陶瓷学者、毕业于名牌大学的80后夫妇黄清华、黄薇怀揣着对陶瓷的热爱与痴迷,走进进坑,寻瓷探幽。

面对进坑文化遗产,该如何做好遗址的挖掘和保护呢?两年多来,黄清华、黄薇夫妇探索着进坑古代窑业遗存保护模式,依托政府建立了进坑村史馆,并开发了进坑村史馆—仓坞宋代窑址—国山下宋代窑址—瓷石古道—瓷石加工水碓—油榨坞宋代窑址—东郊学堂的游览路线。与此同时,他们通过做了大量的村民工作,与村民订立村规民约,设立窑址巡逻制度,成立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多种方式激活村落生命力,并使当地村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学者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职责,就是创新出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对话机制。如今,每位到进坑的游客,一定能聆听到东郊学堂举办的各类文化讲座,而黄清华和黄薇夫妇创办东郊学堂的初衷之一,就是让每个古陶瓷爱好者来了就舍不得离开。现在,进坑已被纳入景德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范围,规划目标为“国家陶瓷历史文化公园”。进坑下阶段将进一步激活文化遗产保护,助力当地经济的“自我造血功能”,突出打造一个以农耕田园文化为面、以宋青白瓷制作为陶瓷文化展示长廊为点缀的美丽新乡村。

忙时种田,闲时考古。进坑古代窑业遗存保护模式的探索,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也带给人们诸多的借鉴与思考。

谈起与陶瓷、与景德镇、与进坑的“缘分”,黄清华、黄薇夫妇曾感慨地说:“景德镇在我们和世界上很多人心目中,有着不一样的地位。因为瓷器作为中国文化承载的媒介,有着特殊的意义,而遇见进坑,则是遇见了我们心目中的景德镇。”

黄清华、黄薇夫妇的进坑“缘分”,成功向世人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景德镇宋代陶瓷故事,也同时告诉我们,景德镇一定能在“与世界对话”中,把自己的故事讲得更加出彩!(来源:景德镇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