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名字闹笑话,“香茹”变“香菇”,宝妈笑完以后很想哭


根据户政管理对出生登记项目的规定,孩子的入户申报姓名,应该按照《出生医学证明》记载的姓名办理。

执笔:季随

编辑:小枝

定稿:苏子后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叫错名字的笑话,有时甚至我们自己都成为被叫错的人,而有的人甚至一生都被这种情况困扰。究其原因,还是父母取名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仔细斟酌,连带着有时证件名字都会被人弄错,惹来很多不必要的烦心事儿。

出生证明一字之差,孩子:假“香菇”,真蓝瘦

不久前网上一个视频突然火了起来,一位宝妈带自家没多大的孩子去打预防针,医生报号念到“周香菇”时,她还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和周围其他人一样都笑了起来,直到突然想起来自家孩子叫“周香茹”,这才找护士确认,发现正是叫自己女儿。

本文配图均源网络,图文无关

宝妈着急的护士解释孩子的名字是“香茹”,护士却指着她带来的出生证明说:“这上面就写的周香菇啊!”这时这位宝妈才注意到,这两个字字形相近,确实很容易弄混,偏偏一孕傻三年,她给孩子取名的时候并没注意到。

原本这位宝妈把视频放出来只是为了自嘲,图个一乐,细心的网友想起了之后可能会发生的事情,顿时开始为这个小宝宝开始着急起来——

孩子出生证明名字出错,会带来哪些麻烦?

1、户口本上的名字也会出错

法律规定,孩子出生一个月内就要进行出生登记,而给新生儿上户口需要准备的证件,最重要的就是医院办理的出生医学证明。在填写户口本上的信息时,工作人员会默认孩子的名字就是出生医学证明上的名字,出生日期就是出生证明上的日期。

因此一旦孩子出生证明上的名字出错,而父母家人一直都没有注意到时,这个错误的名字可能直接沿用到户口本上,一直到往后被细心的人发现。

就拿上述事例的“香菇”和“香茹”来说,两个字只差了两画,孩子在刚学写字的时候,认识的字较少,如果经常听见或看见“香菇”这两个字,很容易被潜移默化的影响,对这两个字更熟悉,形成惯性思维,认为自己的名字就是这个名字,进而在写自己名字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写“香菇”。

不光是孩子容易错,一切需要用到户口本、各种证件的场合,都容易弄错,大人发现的越晚,对孩子的各种证明影响就越大。

2、字形相近的字容易弄混

汉字里面的形近字有不少,在取名时很多父母为了好听或好看,又或是为了一个好的寓意,可能一不留心就用上了。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养成了快速阅读的习惯,在他们快速浏览信息之后,很容易就会看错、读错,闹出一些让人觉得尴尬的事情。

例如“菇”和“茹”,一般普通人看来,香菇是一种常见的食材,已经习惯了这两个字的组合,于是看到“香茹”,也会下意识地看成香菇。

3、容易被取外号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被取外号的经历,大多都是因为名字的谐音或者自身形象,如果是正常的朋友之间表示亲近而不带贬义的外号倒没什么影响,可如果是一些带侮辱或歧视性质的外号,很可能就会让年龄较小的孩子被欺负,让他们感到自卑或痛苦,伤害了孩子的自尊。

上述案例中的宝妈,原本给孩子想取的名字是“香茹”,就算没有弄错出生证明上的,“菇”和“茹”两个形近字,仍然很容易让孩子被取“香菇”、“香炉”等外号,给她造成较大的负面心理影响。

出生证明上的名字可以改吗?

一般来说,出生证上的名字是不能改的。

如果是刚出生的宝宝,在出生3个月内,可以到生产的医院换取正式出生证明时更改,但正式出生证明上面的名字即孩子的正式名字,一经打印很难更改。

根据户政管理对出生登记项目的规定,孩子的入户申报姓名,应该按照《出生医学证明》记载的姓名办理。

也就是说,家长想给孩子上户口,必须按照孩子出生证明上的姓名办理,出生证明上是什么名字,孩子的户口上就要上什么名字。

虽然出生证明上的名字无法更改,但想给孩子改名,可以先用孩子出生证明上的名字上户口,然后再到当地派出所填写改名申请、提交材料,通过改户口本上名字来改名。

尽管有希望改名,但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建议父母给孩子改名,因为实在太麻烦了!

改名不仅需要有必须改名的正当理由,还要向派出所提交很多材料,而且改名成功后,一系列证件上的名字都要更改,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提醒了各位父母,在给孩子取名的时候就一定要想好,从根源上杜绝可能出现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