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历史表

在17世纪 法国著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布莱斯.帕斯卡,发明了Pascsline,一个用来进行加减运算的计算的机器。到了20世纪,当尼克劳斯.沃思 发明了一种结构化的程序设计语言,他将其命名为Pascal语言,用来纪念这位发明首台机械计算器的科学家。

在17世纪后期,德国数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发明了既能够做乘除运算又能做加减运算的一台复杂的计算机器。这台机器被称为莱布尼茨之轮。

第一台利用存储和编程概念的机器是雅卡尔花织机,它是由约瑟夫-玛丽.雅卡尔在19世纪初期发明的,这种织布机是利用穿孔卡(类似于存储程序)来控制在织布过程中经线的提升。

1823年,查尔斯.巴比奇发明了一种差分引擎,它不仅能够很容易地进行数学运算,还可以解多项式方程。后来他发明了一种叫做分析引擎的机器,在某种程度上和现代计算机的概念类似。该机器有4个组成部分,一个制造场(现在的算术逻辑单元)、一个存储单元(存储器)、一个操作者(控制单元)和输出单元(输入/输出)。

1890年,在美国人口普查办公室工作的赫尔曼.何勒里斯设计并制造出具有编程能力的机器,该机器可以自动阅读,计数和排序存储在穿孔卡上的数据。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晶体管的发明大大促进计算机的发展,晶体管代替电子管,电子设备体积减小。1956年,晶体管在计算机中使用,晶体管和磁芯存储器导致了第二代计算机的产生。第二代计算机体积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稳定。首先使用晶体管技术的是早期的超级计算机,主要用于原子科学的大量数据处理,这些机器价格昂贵,生产数量极少。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晶体管比起电子管进步,但产生的大量热量损害计算机内部的敏感部分。1958年发明了集成电路(IC),将电子元件结合到一片小小的硅片上,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单一的半导体芯片上。于是,计算机变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这一时期的发展还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统,使计算机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协调下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1964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第一个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电子计算机系列IBM360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