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育的哲理小故事

苹果原理与价值观

美国《时代周刊》调查过两组人,一组有犯罪记录,另一组事业有成。面对同样的问题:“在小时候,母亲做的哪件事情对你一生影响最大?”有两人讲到同一件事。

有犯罪记录的人说,母亲端来一盘苹果,其中苹果有大有小,有青有红。弟弟抢着说要大的,遭到母亲批评。其实我也想要大的,但这样说会挨批评,就反着说。结果母亲很高兴,把大苹果奖励给我。那件事给我的印象:要想得到最多,就得说假话。

另外一组有人却说:母亲端来苹果,我想要大的,可母亲说:你们都去除草,谁除得多就可以得到大苹果?最后,我除草最多得到大的。那件事给我的印象:要想得到最多,就得付出最多的劳动。

这是个价值观的问题。我们不能说讲假话的孩子智商低,但他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教育价值的最重要体现,教育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过去,我们重视对知识点的把握,而对于加强德育体系中的德育点和德育场的研究不够。往往在有意无意间扭曲了学生价值观。有一些孩子学会了看教师脸色行事,回答问题时看教师,教师微笑就是答对了,瞪眼睛就是答错了。当学生的回答接近教师所期待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就表现得特别高兴。这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

实际上,价值观是我们的一个教育目标,不是一个教育工作。一提到德育就会想到班主任、德育干部,这种想法还是把德育看成工作,没有看成正确目标。看成正确目标,就要增强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自觉性,让全体教师成为德育的骨干力量。

木碗原理与德育观

这是个阿根廷的故事。一家人吃饭,父母、孩子和爷爷。因为爷爷手指颤抖,经常把碗摔在地上,父母不耐烦了,就弄来一个小木碗,让老爷爷在旁边小木桌上吃饭。

一天,父母回来看到孩子正拿一块木头刻着什么。他们好奇地问孩子,孩子回答说:“我在刻木碗,将来给你们老了用。”孩子的话让父母很震动,晚上又重新把老爷爷请到大桌上吃饭了。

故事中,父母一句话没说,但孩子从他们的行动上学会了父母的价值观。

我们讲教育过程,特别是德育过程,要避免出现言行不一的情形,尤其在现在社会上诚信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必须重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验环境。

北京某所小学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家长向校领导反映一位教师推孩子,还把桌子推倒了。校领导开始调查时,那位教师马上对班里的孩子说:“你们是不是看到我无意中推倒桌子的?我是不是当时向那位同学道歉了……”

事实面前,这位教师不肯承认错误,还在掩盖。

我想,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教师有勇气承认自己不懂、不会或者做错了,那么对孩子来说,教师对自身的矫正行为是具有巨大教育震撼力的。

钉孔原理与师生观

一个人脾气不好,问父亲怎么改。父亲说:“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院子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过了几天,这个人告诉父亲:“我已经好几天没钉钉子了,这些天都没发脾气。”父亲很高兴,又告诉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那么就去拔掉一颗钉子。”

过了些日子,这个人又来告诉父亲:“我把钉子拔完了,现在坏脾气改掉了。”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说:“你看,虽然钉子被拔掉了,但是钉孔都留在上面。你要记住,你伤害了别人的情感是会在别人的心上留下伤痕的。”

中国心理学会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3.4亿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中,有约3000万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的心理健康是必须重视的问题,我想其中可能就有来自教师的师源性伤害。

根雕原理与教育观

弃之荒野的树根是无用的废料,然而到了根雕艺术家手里,经雕琢却成了艺术品。这种加工,不仅使树根的艺术价值得到挖掘,它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也提高了。

从某个侧面说,教育也像一位根雕艺术家加工一个根雕艺术品的过程。对教育来说,好的教育要体现在教育能力上。

以前,我们看一个学校的好坏,大都看它的毕业生情况。其实毕业生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结果,它不一定能完全体现一所学校的教育能力。

优质教育的重要特征是高水平的教育能力,即具有高水平促使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眼光。

根雕艺术家拿到树根,会先看它的优点。可我们看待学生时,往往先看学生的缺点。缺点不是不能看,而是要把它看作是发展的起点。

教育任务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而不是去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要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