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国保单位 乾明寺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鄢陵县城西北隅,西邻汶河,南靠乾明寺大道。始建于隋仁寿四年(604年),宋代重建,明代修缮。原在乾明寺内,现寺废塔存。


乾明寺塔为六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38米,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基座平面呈六角形,高1.24米,为青砖垒砌,青石压条。塔身底层平面为六角形,每边长3.78米,每层檐部均施砖雕斗拱,七层以下为五铺作双抄鸳鸯交手拱,七层以上改为四铺作单抄斗拱,栌斗幽度明显,斗拱下置砖雕普柏枋和阑额。转角处施斜拱,瓦檐挑角,每角原置套兽、风铎。第一层塔身的南面和北面以及第二层塔身的南面辟半圆形拱券门,门两侧砌圆形倚柱。第三至八层和第十二层辟为迭涩门,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面均设有直棂和方棂假窗及拱券门。一层南门内筑有塔心室,一层北门内筑有梯阶,可盘旋登至七层。第二层塔身嵌塔铭,第三层塔身一周镶嵌铁色琉璃佛像雕砖8块。塔刹为三层仰莲承檐,上置金属盘托宝珠。明嘉靖元年(1522年),因地震,塔刹坠地。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由禅纳续暹主持,周王与王妃捐资,重修塔刹,改铁刹为镀金铜刹。1995年8月18日上午,一名犯罪分子,从塔外檐翻越至十三层塔顶,撬开铜宝瓶,用铁箍勾出宝瓶内上层的文物。其中有《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分和小铜佛9尊。鄢陵县文物部门会同公安部门及时抓获了犯罪分子,收缴了文物。同时了解到,塔刹内分上下两层,上层文物已全部勾出,下层文物全部存留,其中还有大铜佛和其他经书。县文化局当即将这一情况电报至河南省文物局,建议抢救塔刹宝瓶内留存的文物,尽快维修乾明寺塔。1996年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府筹措资金25万元,对该塔进行了一次大的维修,在维修中清理塔上明代文物32件,对研究古代建筑和佛教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保护范围:自乾明寺塔基外壁向东、西、南各延伸至80米处,向北延伸至200米处。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四周边缘向外各延伸40米。

来源:许昌市文广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