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做情绪主人,享受美好的爱情,使人生幸福完美

情绪是潜意识对人的提示,是心对人的指引。如果有人心太麻木,他们的情绪在该提示的时候不进行提示,这个人就无法更好地适应生活,他会遇到一大堆的麻烦。

1、指引不灵敏,痛苦的情绪

比如:

一个人没有恐惧,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他不会恐惧,就总是处于危险场景下,更容易失去生命。

一个人不会后悔,他就不会从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学习,就不能从自己的生命经验里得到智慧。

一个人不会担心,他就不会提前对未来做出安排,做事就没有前瞻性,总是事到临头了才开始去处理。

一个人的潜意识不会提示,就像坏了的红绿灯,失去了驱动力的船,无法到达目的地;但是,情绪如果过多地提示,或者提示的力度过大,反而也会影响人们享受幸福生活。

情绪是原始的,也是非理性的,人类的进化程度已经很高级了,很多时候,人类的智商已经能够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来保护自己了,情绪还是在用原始的方法保护人类,问题由此产生。

拿“担心”来做例子,一个人的潜意识,如果总是在提示一些实际发生概率很小的事情,这个人也就会长期处于情绪当中。

比如:

总是担心食物是不是不卫生;

总是担心别人是不是会看不起自己;

总是担心爱人是不是会喜欢上别人;

我们可能会说这样的人疑心太重,整天疑神疑鬼的。是的,这就是因为潜意识的提示太过于细致和频繁了,这会给这个人带来很多的麻烦,使其难以幸福。

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等一些心理疾病,本质上都是潜意识的提示过多了。这样的人长期在各种痛苦的情绪当中,也是被情绪控制着,感受不到幸福的。

所以,我们要对情绪进行管理,也要调整自己,让潜意识处于一种不太麻木也不太敏感的状态,更要通过情绪懂得潜意识在提示我们什么,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跟随心的指引来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而不会成为情绪的奴隶。

后边我们会探讨情绪管理的方法,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进行练习,你的情绪管理能力就可以得到提升,很多人的经历已经证实这点,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提升以后,自己更加幸福了。也希望你能通过对自己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真正做情绪的主人,享受到爱情生活的美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幸福完美。

2、避免伤害,情绪管理

一般情况下,人们只是遵循情绪的指引去做事情就可以了,因为情绪就是心对自己的指引。但当遵循情绪的指引会伤害别人或自己时,人们就需要管理情绪了。

就像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一般人们是要遵循它的指引去走,但如果哪天你发现四面都是红灯并且一直不再变成绿灯时,就需要修理红绿灯,而不是遵循它的指引了。

需要注意的是,当人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吃东西,购物、喝酒、打游戏、赌博、发生性行为可以快速转换情绪,让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跳出来,但这不是情绪管理,而是逃避了负面情绪。当人静下来的时候,之前逃避的情绪也许又会出来。也因此,一些人总是静不下来或闲不下来,总是需要到人多的地方,或需要找些事情做做,因为一旦静下来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内心的情绪就又出来了。


3、情绪并不都因看法而产生

曾经,在某卫视播出的一档节目中,已转型为主持人的乐嘉,与节目中的几位嘉宾一起探讨相亲中遇到的问题时,了解到现场多数观众都对有小孩的离婚异性有排斥心理以后,乐嘉连称受伤,并大呼:“给我这样‘三婚’的男人一点人生的温暖。”此话一出,网上一片哗然。

有人说:“怪不得他参与的相亲节目成功率低,原来自己情感本身就有问题。”

有人说:“也许就是因为他有多段情感经历,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所以才成为情感专家。”

还有人说:“这不一定是真的,也许只是炒作。 ”

说他自己情感本身就有问题的人,可能会对他有排斥的负面情绪;说他有丰富的经验所以才成为专家的人,可能会对他有钦佩的正向情绪。乐嘉是真的“三婚”还只是一句玩笑话?还是炒作,我们不知道,但同样听到这句话,为什么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情绪感受?

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来解释,并不是乐嘉说的这句话引起了人们的情绪,而是人们对这件事情所持有的信念、看法、解释,导致了自己内在的情绪体验,更促使他们说了这些话。

艾利斯认为:A(activating event)表示诱发性事件;B(beliefs)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consequences)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实际上,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是因为B的中介。

根据艾利斯的理论,改变认知就可以改变情绪和行为。比如:改变人们对于“情感专家”能不能离婚的看法,就可以改变人们对于“乐嘉三婚”的情绪体验和网上留言的内容。艾利斯本人也因此被一些人称为认知行为疗法之父。

自1955年艾利斯提出情绪ABC(合理情绪疗法)以来,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心理学界的情绪理论上,情绪ABC理论一直一统情绪理论的江湖。直到纽约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神经科学家约瑟夫·勒杜克斯发现了杏仁核在情绪脑神经中的关键作用之后,这个局面才被打破。

在这个发现之前,医学界认为感觉器官先将感觉信息传到丘脑,转为脑的语言,再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处理区,形成认知和意义,再传到杏仁核,决定如何反应,再通知其他脑区和全身。事实上某些情况确实如此,这意味着,杏仁核是依靠来自大脑皮层的指令来决定情绪反应。

但是,行走在原始深林里的祖先们,在看到一个像是老虎的动物影子时,是要先把这个信号通过丘脑传到大脑视觉皮层,确定是不是真的老虎,然后再传递信号给杏仁核,产生恐惧的情绪,进而逃跑,还是先产生恐惧的情绪,跑了再说,会更能保护自己呢?

想想你走在大街上,忽然有人从后边拍了你一下,你被惊吓的情绪是经过大脑的认知加工之后产生的?还是没有经过任何思考的本能反应呢?毫无疑问,是本能反应,无须大脑加工。

情绪ABC理论在这里不适用了,被人从背后拍了一下,人们在第一时间里产生的情绪,没有经过B的加工,没有信念、看法、解释,人们直接会产生惊吓的情绪,看到老虎影子的祖先,他们的恐惧也不是经过B的加工而产生的,而是第一反应。出于本能,不自觉地就呼吸加快、血液流动加速,启动快速逃跑机制。在这里,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情绪体验C。


4、理性的情绪和本能的情绪

勒杜克斯革命性地发现,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丘脑到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丘脑还有直达杏仁核的一小绺神经元。人类的感觉信号先传到丘脑,在这里被翻译成大脑的语言,然后大部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在此被评估和分析之后,如果与情绪相关,信号就会被传到杏仁核,从而激活情绪中枢。

与情绪有关的少部分原始信号以更快的速度,从丘脑像抄小路似 的直接传到杏仁核。杏仁核抢先于大脑皮层的处理过程,激发出情绪反应与相应的行为反应方式。

这就说明,情绪有两种,一种是经过脑皮层加工后产生的,本书中我们称之为“理性的情绪”;另一种是未经脑皮层加工,直接从丘脑传递信息到达杏仁核而产生的情绪,这种情绪几乎是本能的反应,本书中我们称之为“本能的情绪”。

“本能的情绪”由于未通过大脑皮层加工,由感觉器官感知到信息,到杏仁核开始反应,产生情绪,速度快于理性的情绪。对老鼠的研究发现,老鼠本能的情绪在12毫秒发生,而丘脑到脑皮层,再到杏仁核的通道反应时间是前者的两倍。尽管还没有对人类研究的数据,但两者反应的时间差异大体应该是类似的。

当然,“本能的情绪”和“理性的情绪”两种情绪的神经通道,在情绪发生时并非是单独起作用,而是会并行工作,只是本能的要快于理性的。

比如你在演讲,有人忽然向你扔来一只鞋,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紧张、害怕,第一时间躲开,这是“本能的情绪”以及相应的行为;之后你脑子里的理性情绪通道开始起作用,心想即便我讲得不好,你也不能扔鞋啊?这是脑皮层在对对方行为进行评价,经过了这样的评价、看法的加工,你心中就可能会有怒火,这份怒的情绪就属于“理性的情绪”。

理性的情绪和本能的情绪还可能是循环着相互作用的,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即便都是在演讲时被人扔鞋子,即便都是在看法上觉得对方“不应该”,每个人的内心脆弱程度不一样,经过理性加工后,每个人的情绪也是不一样的。内心脆弱的人容易产生羞耻感,可能会恼羞成怒,羞和怒的情绪更容易强化理性上觉得对方不应该的信念。内心相对强大的人,则更容易原谅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