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大禹”读《山海经》(二)|南山经·从柜山到漆吴山③

南次二经记载的从柜山到漆吴山,一共十七座山,计七千二百里路程。

前两天我们已经跟随“大禹”走了十二座山,分别是柜山、长右山、尧光山、羽山、瞿父山、句余山、浮玉山、成山、会稽山、夷山、仆勾山和咸阴山。

今天我们继续跟随“大禹” 的脚步,将南部的第二座山系剩下的五座山“游”完。

南山经·洵山

原文:

又东四百里,曰洵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玉。

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䍺。

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之泽,其中多芘蠃。


洵山

【大禹说】

咸阴山的考察结束,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向东行进,走了四百里之后,来到了另一座大山之中。我们称之为“洵山”。我们发现,洵山的南面富含金矿,背面富含玉石矿藏。

在洵山,我们还发现了一种野兽,它的外形似羊,但居然没长嘴巴,并且你无论用何种办法都杀不死它,我们命名它为“䍺”。

山中有一条河流,我们命名它为“洵水”。洵水一直向南流,最后汇入“阏”这个湖泊之中。我们发现,这个湖泊有很多水怪,我们称之为“芘蠃”(据说是如同巨型黄蜂一样的怪兽)

南山经·虖勺之山

原文:

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柟,其下多荆、杞。

滂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虖勺山

【大禹说】

走出洵山,继续行走四百里之后,我们又进入一座大山。这座山,我们将其命名为“虖勺山”,在它的上部,分布着梓、柟等树种;下部,分布着荆、杞等树种。

一条江发源于此山,我们将其命名为“滂水”,它一路向东,流注于大海之中。

南山经·区吴之山

原文:

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砂、石。

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区吴山

【大禹说】

虖勺山的考察结束后,我们向东走了五百里,进入另一座大山继续考察。这座大山,我们将其命名为“区吴山”。我们看见,这座山草木不生,到处遍布砂子和石头,甚是荒凉。

一条江发源于此山,我们称之为“鹿水”,它向南一直流,最后与发源于虖勺山的滂水相汇。

南山经·鹿吴之山

原文: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

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鹿吴山

【大禹说】

区吴山的考察结束,我们又继续向东走了五百里,去考察另一座大山。

这座大山,我们称之为“鹿吴山”。考察发现,鹿吴山无草木生长,只是富含金属矿石,除此之外就是遍布的石头。

蛊雕

在山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野兽,我们称之为“蛊雕”,它的外形像雕,头上长有双角,它叫起来的声音像婴儿在哭泣。当地人说,这种动物凶猛得很,会吃人的。

南山经·漆吴之山

原文: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


漆吴山

【大禹说】

结束鹿吴山的考察,我们又向东走五百里,达到另一座大山,我们叫它“漆吴山”。

漆吴山上,也是草木不生,但是山上遍布着非常漂亮的鹅卵石。我们搜寻了很久,希望能找到一块玉石,遗憾的是,一块玉石也没找到。

岛屿

漆吴山的位于东海边,远远望去,可见海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岛屿。我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转换,太阳的光线也慢慢转换着照射的位置,使海中的岛屿显得忽明忽暗。如果你要观察太阳的行程,这是一个绝佳位置。

南山经·南次二经·小结

原文:

凡南次二经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壁瘗,糈用稌。


龙身鸟首神

【大禹说】

小结一下:我们疆域的南部第二座山系,从柜山至于漆吴山,一共有十七座山,计七千二百里。这里人们祭拜的山神,身子是龙的形状,头颅像鸟头。人们是这样祭祀它的:在动物的皮毛上,放置一块剖成两半的玉片,并将其埋进土里;同时,还用最好的稻米供奉它。

(《南山经·从柜山到漆吴山》终。全文未完待续)

声明:本人绝对文字原创,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