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婚姻的五个理由,个个都很现实?

在这个社会,不结婚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不断发问,为何一些人不结婚,换一句话说,为何一些人不需要婚姻?因此,一些人对于单身生活颇为不解,认为这不是反叛吗?其实不是,恰恰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尽管现实当中这样的人并不多。

存在即合理。这个世界时时处处都是需要与不需要的选择。需要有需要的理由,不需要有不需要的道理。比如,在进餐的时候,有的进餐,有的不进餐,并不奇怪,因为各自情况不同;面对同样的食物,有的喜欢,有的讨厌,也不奇怪,各自偏好不同。结婚与结婚也同样如此,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偏好。如果你不理解一些人为何不结婚,那是因为你没有明白婚姻到底是什么,包含哪些内涵。

讨论总是,必须首先明确一下概念,如果概念不同,就不可能在一个频道上对话,对话也没有交集。这里说的“不需要”是自己没有结婚的想法,是主动放弃结婚,不包括被动不结婚,即不包括想结婚而没有结婚的合适对象这种情况。请不要把两者扯在一起。

要理解不想结婚的人,你首先要搞明白结婚所包含的真正含义

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利益相关。无利可图的事情,没有人去干。婚姻也是趋利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婚姻无利可图,那么有谁还去结婚呢

?不想结婚的人,就是觉得结婚无利可图或是没有益处,所以没有结婚的想法。

婚姻的利,并非是指纯利,利多弊多的一种衡量结果。如果利多弊少,自然选择婚姻。如果利少弊多,自然放弃结婚。一些人之所以离婚,也是经过实践检验之后,觉得失大于得,难道不是这个道理吗?

结婚有五个理由,不需要结婚也有五个理由。

婚姻是动物繁衍的需要。动物身体中内嵌了一种繁衍后代的本能。人类能够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靠的就是这个本能,否则早就灭亡了。在原始社会,没有婚姻一说,人们自然不需要结婚,它的本能自然释放。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成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现在还有法律约束,人类繁衍的本能被规范在法律范围之内。

婚姻是为了让人类更好有程序地繁衍。在过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其实质也在繁衍后代,也即传宗接代是婚姻的主要理由。有的人将这种观念斥之为封建思想,其中是错误的。这是保证人类繁衍的需要,只是这种需要在封建社会被夸大到极端的地步。现在人口太多,

传宗接代观念也就逐渐淡化了,一些人自然就不需要婚姻了

婚姻是生存下去的需要。小的时候由父母养着,没有衣食之忧,长大了之后则需要自食其力了,毕竟父母不可能养育子女一辈子。人老了,不仅养不动子女了,自己也还需要别人供养。这就形成了父母养小、子女养老的人类社会交替供养关系。正是这种供养关系,导致了人们必须结婚。因为只有结婚才能生育后代,生育了后代才能使自己老有所养,单独是难以生存下去的。

在当代社会,城市已经有了社会养老机制,养儿防老不再那么重要,所以一些生活在城市的人也就不需要婚姻。尤其是,随着教育普及,女子独立生活能力越来越强,单独也能生存下去,自然不需要婚姻。在农村,至少在目前,养儿防老还无其它替代方式,所以在农村选择单身生活的人极为罕见。

婚姻是互相依赖的需要。人类是群居动物,有伴总归是好一些。男女在生存能力方面各有优势,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长。婚姻使得这种取长补短更加方便、更加有效、更加及时,久而久之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这种社会角色分工。

互相依赖包括感情的需要,因为人类也是感情的动物,所以结婚又与感情联系在一起。感情上没有需要,或感情上不能形成依赖,自然也就没有结婚。这就是一些人选择同居而不结婚的原因。

当然,在现代社会,服务业比较完善,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相应的社会服务组织或是机构提供有效服务。依靠婚姻维持的互相依赖的需求也在变化。有一些人经济条件很好,所居住之地社会服务又很完善,各种服务完全可以由社会服务替代,所以也就不需要婚姻。

婚姻是生理方式的需要。在现代社会,虽然没有了传宗接代的需要,但动物也是有生理需要的,食色性也。这是由动物本性决定的。在原始社会,满足生理需要是不受约束的,所以不需要婚姻。

在现代社会,即使是生理需要,也有法律规定,婚姻之外是不能解决生理需求的,所以人们需要结婚。婚姻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具有阶段性。在现代社会,正因为没有了传宗接代的需要,又有一些人选择只婚不育。

随着性观念逐渐转变,解决生理需要也不再局限于婚姻,所以又有一些人选择不要婚姻

综上所述,一个人如果没有传宗接代的需要,没有物资生活依靠的需要,没有养儿防老的需要,没有感情依赖的需要,还没有生理的需要或是不通过婚姻满足的需要,自然也就不需婚姻。对吗?欢迎留下你的高见。

(本文为原创,头条号首发;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