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撤退坚持死守,彭德怀欲牺牲一个整军,两万战士硬扛五万敌人

“就是第63军全打光,也要坚守铁原半个月!”

铁原,为何如此重要,以至于彭德怀不惜牺牲整个63军,也要守住它?

时间回到1951年5月27日,第五次战役正在如火如荼。一个星期前,彭德怀果断命令投入五次战役的志愿军各部全线后撤。此前,刚刚正式接替麦克阿瑟出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兼美国远东军总司令的陆军中将李奇微,经过观察后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进攻为“礼拜攻势”,意思是说,志愿军凭借自己随身携带的补给,其进攻态势只能维持一个星期。李奇微判断,志愿军脆弱而漫长的后勤补给线,正是其最大弱点。

李奇微的战术意图是,充分发挥其机动兵团的作用,待志愿军耗尽粮弹时,突然出击,凭借其强大的火力和机动能力,将志愿军主力全歼于堪萨斯线(“三八线”)附近。

因此,联合国军迅速集中了4个军13个师, 5月22日,当志愿军后撤的时候,中朝军队开始北撤。此时“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以美军7个师为主力连同南朝鲜军、英军共13个师,组织了多支以摩托化步兵、装甲兵和炮兵组成的“特遣队”,对志愿军组织了大规模追击行动。

在大批飞机掩护下,美军沿公路向志愿军纵深穿插,抢占桥梁和渡口,三天内即向纵深推进50至60公里。24日,志愿军第12军军部和下属的2个师、第27军主力和第60军所属的第180师被截断在三八线以南,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一时也受到严重威胁。尤其是在东线的180师,除师长郑其贵等得以突围外,大部分官兵牺牲或被俘,这是志愿军战史上遭到敌军毁灭性围攻打击的建制最大的部队。

铁原,位于朝鲜半岛的“肚脐”部位,南北朝鲜之间有3条铁路在此交汇。彭德怀和李奇微的目光不约而同都盯住了铁原:这里是志愿军的后方补给基地,也是交通枢纽,志愿军的物资和后方机关正在从这里后撤。

更重要的是,铁原以北一马平川,如果被美军迅速占领铁原这个交通枢纽,在铁原以南的志愿军主力3个兵团和朝鲜人民军1个军团,就会被全部机械化的美军包围,并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为堵住战线中部的出现的缺口,63军指挥下属的187、188、189三个师在铁原及附近约25公里宽、20公里纵深地域就地组织防御。以第63军为主展开的这场铁原阻击战,成了保护志愿军主力的生死之战。然而,当第十九兵团指挥部接到彭德怀“死守铁原15至20天”的电报时,兵团指挥部刚刚在转移的状态中停下来喘气。杨得志司令员给彭德怀回电,陈述没有把握完成任务的理由。

彭德怀的回电根本不给杨得志讲困难的任何余地,“就是把第63军打光,也要坚守铁原15至20天!”

63军2.4万多人,他们的当面之敌竟然有5万多人,“联合国军”有各种火炮1300多门、坦克180多辆,还有空军支援。而第六十三军此时只有火炮240多门,没有坦克、飞机,在兵力和火力上都居于明显劣势。

63军军史上最悲壮的恶战开始了。

当敌人大兵压境的时候,年仅35岁的军长傅崇碧把3个师布成了一个倒“品”字形,前方左翼摆的是189师:右翼摆的是187师,后方担任预备队的是188师。

63军决定采取“纵深梯次配备”的方法:少摆兵、多屯兵,以减少敌人火力对我军的杀伤;同时,以小组在前沿阵地与敌人纠缠,使其不能过早地接近我军主阵地。在战术上,采取“正面抗击与侧翼反击相结合”的方法,还在夜晚派出小部队袭扰敌人。

1951年5月30日凌晨时分,美军在一个小时内,向铁原志原军的阵地上倾泻了多达4000多吨的炮弹。其炮火之猛烈是美军作战规定允许限额的五倍以上。

美军惯用战术是是以大群坦克部队开路,像城墙一样压向63军阵地。由于缺乏反坦克炮,63军官兵只好以血肉之躯与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搏斗,很多连队全体战死在阵地上。最后通信员、炊事员都组织起来上了战场。这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整整打了13天,最终63军顺利完成了志愿军司令部交授的任务,为稳定整个战线赢得了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铁原阻击战的战场,距离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指挥部不过百里。彭德怀拒绝撤退,他要求第六十三军在前线阻击的官兵同样拒绝撤退,坚持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