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企业的“脱贫指数”,是怎么帮助山西实现脱贫“精准滴灌”的?

很多人说,山西有两个“多”,一是革命老区多,二是贫困地区多。在一些地方,革命老区也是贫困地区。

在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敲定的全国十四个连片特困地区中,山西就有两个,一是吕梁连片特困地区,另一个是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两地地处山西的东西两侧,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高度重合,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截至“十二五”末,在山西省119个县中,有36个国家级贫困县,22个省级贫困县,7993个贫困村,232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人口数量排在全国第一位,贫困发生率排在全国第九位,贫困地区农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078元,是全国的53.2%,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针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地区,山西在脱贫攻坚中明确了精准方略,即不搞大水漫灌,实施精准滴灌,采取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产业就业保障、社区治理跟进等六环联动的办法。

  在落实“精准施策”的脱贫政策中,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通过自主开发的精准扶贫评价系统,对帮扶贫困户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准确评估了疫情对贫困户外出务工、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和农产品销售带来的影响和贫困户的返贫风险,构建模型,形成返贫风险评估报告,并对不同风险等级的贫困户精准制定帮扶措施。

  这个系统根据可以通过各驻村工作队报送的数据,得出户、村、县、市四级“脱贫指数”。

“脱贫指数”直接反映了贫困户人均收入与当年脱贫标准指导线之间的差距,指数越大,该户脱贫前景越好;指数越小,该户脱贫难度越大。帮扶人员通过“脱贫指数”可精准定位存在返贫风险的贫困户,并对风险等级进行划分,找准症结所在,坚持以问题导向开展帮扶。

  系统的另一项功能是,通过对帮扶贫困户用电量的分析,对脱贫状态进行辅助决策,提升“脱贫指数”判定的精准性。

众所周知,用电量是监测家庭经济状况的指标。从同期用电量对比、电费支出占家庭收入比重和家庭成员人均用电量三个维度,分析贫困户家庭用电的情况,通过电能利用这一指标对帮扶贫困户脱贫情况进行辅助决策。

  光伏扶贫是山西扶贫政策中的重要一项。截至2019年底,山西去全省光伏扶贫项目建成并网总规模达到294.84万千瓦。如何精准管理电站,为贫困户增加收入,是光伏扶贫政策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

精准扶贫评价系统在这方面也可以发挥作用——通过对接营销基础数据平台,做到及时掌握帮扶贫困户光伏扶贫运行和收益情况,对发电低效和收益支付不及时的电站进行预警,督导基层单位第一时间现场核实处理。

  截至目前,国网山西电力已收集全省公司系统帮扶的6822户13191人的信息,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档案、用电户号、屋顶式光伏的发电营销户号等。驻村工作队每月以户为单位,按照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对贫困户收入进行测算、统计,并得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录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