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事业单位判断推理答题技巧 关注结论“巧化”加强削弱题型


在事业单位的考试主要会考察演绎推理,类比推理,事件排序和图形推理这几部分内容,考察题量比较多的主要是演绎推理和事件排序,虽然事件排序考察多,但是整体都比较简单,难度偏低,很多让同学们头疼的就是演绎推理,而稍微有点了解的同学都知道演绎推理中大部分题目为加强或者削弱题目,一看到这些题目很多同学就会觉得头疼,感觉很多选项都可以或者都不可以,明明感觉自己选的很有道理,最终结果是错的,给不少同学带来心理阴影,今天我们讲一讲同学们经常会犯得一个错误,不关注结论。

我们都知道加强削弱题目一般都会问能加强或者削弱“结论”的是哪一个选项,所以我们判断选项的时候主要依据是看结论,理解结论的意思,只有明白结论的意思了,你才知道什么是削弱,什么是加强。但是很多同学做题时草草浏览完题干,对结论只是有个大概的理解,根本没有搞明白结论的意思,之后想当然的去分析选项,选择一个模棱两个的选项,或者说选项中稍微有个陷阱就义无反顾的跳进去了。所以建议大家读完题干,理解结论意思,然后自己尝试去分析什么是削弱什么是加强,再去分析选项,带着结果分析选项比一头冲进去效果好一些。我们拿一道例题来进行分析。

【例题精讲】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肥胖具有“社会传染性”,它很容易从一个人传染到另一个人身上,社会纽带在肥胖问题上的影响甚至超过基因的作用。研究人员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身体肥胖的亲人和朋友改变了你对于体重可接受的标准,你会认为他们的体重可以接受。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研究人员的解释?

A肥胖的人更倾向于和肥胖的人交朋友

B基因对人的肥胖程度的影响其实是不确定的

C一个人的饮食生活习惯往往会受到家人和朋友的影响

D很多人由于现代社会压力大、暴饮暴食等原因导致肥胖

【中公解析】C。题干结论认为肥胖会传染是由于身体肥胖的亲人和朋友改变了对体重可接受的标准,在这里注意,我们研究的是肥胖为什么会传染而不是为什么会肥胖。A选项很多同学倾向于认为是因果倒置,削弱力度最大,其实不然,A如果说因果倒置的话,最多只能削弱“人肥胖是由于他们的亲人或朋友”与我们研究的“肥胖会传染”并不相关,所以A不能削弱;B类似于A,同样在研究肥胖的原因,无关;C给我们提供了肥胖会传染的另一种可能性,不是因为观念变了,而是因为饮食习惯变了,所以才会传染,另有他因,可以削弱,D同样在分析肥胖的原因,无关,故答案为C。

本质上削弱加强题目并非都那么难,重点是我们在做题的时候首先要理解题干,尤其是结论的意思,这样在进行选择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而不能仅凭一个大干的感觉或者印象就完事了,希望同学们能在考试时候巧妙化解加强削弱题。


选项也是解题的好帮手

必然性推理题目是逻辑判断中很绕很难学习的一部分题目,很多时候我们会被题干中出现的又复杂又重叠交叉的信息搞得晕头转向,很难组织出清晰的思路。这样不仅很难保证正确率,也会比较浪费时间,不利于我们拿到分数。

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行测考试题目都是选择题,四个选项中肯定是有正确选项的。我们在思考题目的时候如果信息很清楚很简单,我们可以按照题干内容进行推理,求解出全部真相。但有些时候题目信息确定性很弱,我们很难分析出具体的、确定的信息和情况的时候,没有必要和题目死磕到底,根据选项的设置反而能够更快地解答题目。

比如:

【例】小明、小芳、小红、小李四人准备出去旅游,小明说:“小芳去丽江,我就肯定去丽江”;小芳说:“小红去丽江,我就不去丽江”;小红说:“不管你们去不去丽江,我都去”;小李说:“小明和小芳只要有一个人去丽江,我就去丽江。”

如上述论述都为真,下列选项可能为真的是:

A.小芳和小红去丽江

B.小明一个人去丽江

C.小明、小红、小李三人去丽江

D.小明、小芳、小红、小李都去了丽江

这道题目中的命题难度并不大,它们分别为:

①小芳=>小明;

②小红去=>非小芳去

③小红去

④小明去或小芳去=>小李去

我们可以发现第三个条件“小红去”是一个确定的信息,从这个确定的信息入手,结合另外一个和小红有关的条件,也就是②,我们可以通过推出关系的推理规则得出:小芳不去。但是,结合①,小芳不去,无法得出小明是否去丽江,并且结合④,小明不确定是否去丽江,也无法得出小李是否去丽江。所以很多考生都会卡在这里不知道该怎么办。

事实上,通过我们现在得到的信息就已经可以选择正确选项了。因为小芳不去,所以A选项和D选项错误,因为小红去,所以B项错误,那么排除A、B、D,选择C选项。

当然,会有学员可能会问,既然小明和小李都不能确定去不去,为什么可以选择C选项,因为题干问法是“可能为真的是”,所以是存在只有小明不去的情况的。

那么这道题目就属于我们通过题目并不能分析出确定的结果,但是通过已经推到出的部分确定信息,就已经可以结合选项进行选择了。所以考生在做行测题目的时候,不要过于执着分析出题目的全部真相,而是要养成对照选项的习惯,有确定信息被推导出来,就可以对比选项,看看能否排除一些错误选项,甚至有时可以直接确定正确选项。

【例题】 甲、乙、丙三名学生参加一次考试,试题一共十道,每道题都是判断题,每题10分,判断正确得10分,判断错误得零分,满分100分。他们的答题情如下:


考试成绩公布后,三个人都是70分,由此可以推出,1---10题的正确答案是:

A.×、×、√、√、√、×、√、×、√、×

B.×、×、√、√、√、√、√、×、√、×

C.×、×、√、√、√、√、√、√、√、×

D.×、×、√、×、√、√、√、√、√、×

【中公解析】B.这道题目无需逐个选项代入排除,根据四个选项中第一题、第二题、第十题都是“×”,第三题、第五题、第七题、第九题都是“√”,可知,第一题、第二题、第十题的正确答案都是“×”,第三题、第五题、第七题、第九题的正确答案都是“√”,观察可知第二题、第五题、第七题这三道题甲都做错了,而根据题意,三人都是70分,所以甲其余的7道题目都做对了,所以只要将甲做错的三道题改正过来,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故此,正确选项为B。

【中公解析】B。解析:题干的结论是:长时间的睡眠是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生物学指标。分析时一定要注意“指标”的含义,意思是靠“长时间睡眠”这种现象,来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患老年认知功能障碍。那么削弱项就应该表明,不能靠“长时间睡眠”来判断是否患有老年认知功能障碍。

A项表明老年人的描述有问题,根据错误的描述得出实验结论,说明结论又问题,所以能够削弱,但是“一些”表明削弱力度低。B项说明“因意外或者其他疾病导致的大脑损伤”也会造成过度睡眠,那就不能通过过度睡眠来判断是否患有老年认知功能障碍了,可能是大脑损伤了,所以B项能削弱。C项表明睡得少的人也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但是不妨碍我通过“长时间睡眠”来判定一个人患有“老年认知障碍”,所以C项不能削弱,是无关项。D项通过大脑中聚集的一种蛋白,建立起了神经退行性疾病和长时间睡眠的联系,说明的确可以通过“长时间睡眠”来判断是患有神经退行性疾病,所以D项是加强项。故此,选择B项。


加强削弱型——类比推理

事业单位考试中每年必会考到的可能性推理的题目,加强削弱型题目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对于此类题目有些题干呈现是比较有特点的,而这种特性我们将其划分成了不同的类型。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类比。来看一下这种特殊的形式在削弱加强中的呈现。那我们接下来开一道例题,了解一下类比的呈现形式和加强削弱方式。

【例】近日,火星车在加勒陨坑拍摄的图像发现,火星陨坑内的远古土壤存在着类似地球土壤裂纹剖面的土壤样本,通常这样的土壤存在于南极干燥谷和智利阿塔卡马沙漠,这暗示着远古时期火星可能存在生命。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地球沙漠土壤中存在土块,具有多孔中空结构,硫酸盐浓度较高,这一特征在火星土壤层并不明显

B.化学物质分析显示,陨坑内土壤的化学风化过程以及粘土沉积中橄榄石矿损耗情况与地球土壤的状况较为接近

C.这些火星远古土壤样本仅表明火星早期可能曾是温暖潮湿的,那时的环境比现今更具宜居性

D.土壤裂纹剖面中的磷损耗特别引人注意,因为地球土壤也存在这种现象,这是由于微生物活跃性所致

来看这道题目的题干呈现,是对比了火星和地球,这两个星球在土壤上有一定的相似性,现已知地球上有生命,因此推测火星上也有生命。像这种两个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其中一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推测另一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题干论证方式,我们称之为类比推理。

而我们要相对其进行削弱或加强的话,就可以分析一下这两者之间的漏洞,题干对比的是火星和地球,这两个星球在土壤上相似就一定意味着其他有关生命的条件都相似么?不一定。所以我们要想削弱的话就可说其他条件不同,如果想加强的话就可以说其他条件相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找不同”的方式进行削弱,通过“找相同”的方式进行加强。

这道题目问的是支持,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找相同的方式来寻找答案。A项地球上的土和火星上的不同,所以A项能削弱,不能加强。B项火星上的土壤损耗情况和地球上的相似,找了个相似点。所以,B项可以加强。C项对比说明火星的过去和现在环境不同,过去更适合居住。那更适合居住就一定有生命么?不一定吧,所以,C项不能加强。D项说明火星上的土壤损耗情况和地球上的相似,并且和微生物有关,也是找了个相同,可以加强。那对比B,D,D项说这种相同于生命有关系,所以D的力度更强。所以,答案选D。

接下来,我们再来练习一道题目。

【例1】科学家发现,生活在大的群体之中的鸟类,比生活在孤独之中的鸟类大脑中有着更多的新的神经元,也有着更强的记忆力。他们据此向人类发出忠告:如果你是一个孤独者,你最好结交一些朋友,否则就会丧失你宝贵的脑细胞,导致记忆力低下。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上述观点?

A.人类大脑和鸟类根本不同

B.人脑比鸟类大脑发达得多

C.很多交友多的人记忆力并不好

D.很多孤独者的记忆力非常好

【中公解析】答案A。这题题目根据问法,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个削弱性的题目。接下来我们需要寻找论证主线。我们来看一下题干特点。会发现题干中对两个不同的事务进行了比较——一个是鸟,一个是人。根据已知信息,对于鸟来说生活在群体中的鸟大脑有更多的神经元,记忆力更好。由此推测对于人而言也应该多交一些朋友来避免记忆力低下。那我们来分析一下题干中存在的漏洞,首先鸟和人是完全一样的么?不一定吧,这两者之间可能不同。还有人多交了朋友就一定能避免记忆力底下么?也不一定吧。所以题干中的漏洞还是比较大的。

那我们来看四个选项那个能够去削弱。A项“人类大脑和鸟类根本不同”直接指出了人和鸟在大脑上的本质差异,找了个两者之间的不同,能够削弱。B项“人脑比鸟类大脑发达得多”也指出了人和鸟在大脑的不同,也找了个两者之间的不同,也能削弱。C项“很多交友多的人记忆力并不好”,这个选项在举出反例说明交友多的记忆力也不一定好,削弱了最终的结论。D项“很多孤独者的记忆力非常好”也是在举出反例说明孤独的,交友不多的记忆力也不差,也能削弱。那选择那个呢?那我们来分析A,B都是在对比人和鸟的不同,而A项说“根本不同”,B项说“更发达”,A项从跟不上就说了这两者之间没有可比性,B项只说了一个方面,所以A项的力度更强。C,D项只是在举出例子说明,力度也不如A项。所以,答案选A。

通过这两道题目,希望大家能够对类比中有了解,并且要掌握清楚解题方式。这类题目不是很难,希望考生们能通过这样的解题方法解决这类题目。


可能性推理前提型

公考类考试中有一种题目的问法会包含“前提”、“假设”等字眼,如“为使上述论证成立,还需补充以下哪一前提”或“上述论证隐含的假设是”。无论哪一种问法,无不在考察我们在补充前提的能力。我们将这类题目统称为前提型。

今天就带着大家学会用两种简单的方法解决前提型题目。

(一)搭桥法:

例:格陵兰岛是地球上最大的岛屿,形成于38亿年前,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有大量远古的岩石化石埋藏在格陵兰岛地下,它们的排列就像是一个整齐的堤坝,也被称为蛇纹石。通过这些蛇纹石,人们可以断定格陵兰岛在远古时期可能是一块海底大陆。

补充以下哪项作为前提可以得出上述结论( )

A. 这些蛇纹石化石的年代和特征与伊苏亚地区发现的一致,而后者曾是一片海底大陆

B. 蛇纹石是两个大陆板块在运动中相互碰撞时挤压海底大陆而形成的一种岩石

C. 蛇纹石中碳的形状呈现出生物组织特有的管状和洋葱型结构,类似于早期的海洋微生物

D. 由于大陆板块的运动才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大陆,在板块运动发生之前,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

【中公解析】B。先找到作者的观点,即他认为通过蛇纹石便能断定格陵兰岛曾经是一块海底大陆,看到这句话我们就需要思考一下,为什么看到蛇纹石便可断定是海底大陆呢?这两者有着何种关系?

“蛇纹石”和“海底大陆”这两个词本没有必然联系,但是作者根据“蛇纹石”直接得出“海底大陆”的结论,是默认了两者的联系,我们只需要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即可。那就是看到蛇纹石意味着此处为一片大陆。选B。

【方法总结】当我们看到A、B两个概念很跳跃的时候,就像桥的两端一样,中间是悬空的,并不能直接由A走到B,因此需要我们在两个概念之间“搭个桥”。

(二)反向验证法:

例:四川省气象局气候中心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认为:未来10至30年,“干暖”将成为目前大熊猫栖息地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这些地区将越来越不适合大熊猫的生存繁衍,而西北方向的邛崃山系则会因为气温升高、降水明显增加,变得更适宜大熊猫生存。大熊猫栖息地气候适宜区、次适宜区将由东南向西北转移,因此大熊猫未来将会向西北迁徙。

补充以下哪项作为前提可以得出上述结论( )

A.大熊猫喜欢湿润的气候

B.“干暖”气候不利于竹子生长

C.西北地区的气候正变得越来越湿润

D.大熊猫具备迁徙的能力

【中公解析】D。题干是通过大熊猫目前的环境不适宜生存,而西北地区适宜,认为大熊猫会迁到西北地区。按照我们刚才的方法,是可以直接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即一旦大熊猫遇到环境不适合生存时就会搬到适合生存之处。但是四个选项中并没有这样一项,说明本题并不能单纯用搭桥法就能解决。

“前提”意为事物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后边的内容就不会发生,也就是前提即为“没它不行”。

那我们就来看看本题四个选项究竟“没谁不行”,我们可以依次否定选项,再分别代入题干中验证推理是否依旧成立,若推理不成立了,说明没有该选项不行,若推理依旧成立,说明没有了该选项也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A:否定后变为大熊猫不喜欢干湿的气候。不喜欢干湿气候就一定不会搬至西北地区了吗?如果说当下的环境已经完全无法生存,而只有西北地区能适合生存,那么即便自己再不喜欢也还是会搬过去。

B:否定后变为干暖地区有利于竹子生长。干暖地区即是熊猫目前的环境,即便目前环境有利于竹子生存,也不是必然能留住熊猫,因为原题当中说干暖环境主要影响的是熊猫的生存,也就是即便竹子再多,如果在这个环境下熊猫呼吸都成困难,它还是会有可能搬至别处。

C:否定后变成西北地区没有变的越来越湿润。即便如此,只要有一点点湿润,能够让熊猫生存即可,也就是它们依旧可以搬至别处。

D:否定后变成熊猫不具备迁徙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熊猫再喜欢搬迁,但是由于能力所限,它们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搬至别处,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相信通过今天的讲解,同学们能够对前提型题目有了一个进一步的理解。


用“拼图思维”解决排序问题

在各种考试“纷争”的年代,总有一些深不可测的难题制约着我们的思考与判断,在事业单位的常规考题中,语句排序题总会以各种“出其不意”的考点令无数英雄考生“竟折腰”, 那么今天我们来分享关于语句排序题的那些一般不说的“秘密”。

所谓语句排序题,我们需要对6个完全乱序的句子进行合理的再排列。如何能高效准确的归纳出先后次序呢?其实,排序题在本质上考察的是一种语句的“拼接思维”。就如同拼图游戏一样,我们需要找到句和句之间,合理的相似点,才能将两块不同的图片拼连成一个完全的整体。

一、找代词

代词的作用,是对前文出现过的具体概念信息进行指代,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性来顺藤摸瓜,从而洞察到某两句话之前的内在逻辑关系。

例:1.甲午战争前后共举办了15年,有7期毕业生

2.其毕业生当初处于低位,在甲午战争中发挥作用甚小

思路点拨:在2句中提到了代词“其”, 根据后面内容可知,“其”所指代的一定是某些毕业生。所以我们就需要通过拼图思维,来判断哪句话中存在“毕业生”这个概念,从而确定前后两句话的关联性。

二、找主题一致的词汇

在文章中,前后彼此相连的两句话,往往逻辑紧凑、内容思想环环相扣、主题一致。所以,当某两句话所论证、表达的中心话题完全吻合,那么就说明这两句话就是前后相连的句子,从而可以借此而排出前后不相连的个别选项。

三、关联词

关联词一般成对存在,能明确表示前后的顺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关联词的前后性来进一步判断某两句话,到底谁在前,谁在后。

例:①这其中一脉相承地贯穿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精神和理念,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②主要原因在于历史上的杭州人将传统山水文化的理念和西湖的治理融合在一起,并将这种融合延续下来。两者缺一不可。

③中国拥有湖泊的城市很多,但为什么城市发展与景观和谐并存的鲜而有之,而尤以杭州与西湖这一例凸显了出来

④这种天人合一的延续性,是中国其他城市普遍缺失的。

⑤我们翻阅西湖的历史,那就是一部保护与治理的历史,就是城市建设与景观建设相辅相成的历史。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④③⑤②

B.③⑤④①②

C.⑤①④③②

D.③②④①⑤

解析:①句“这其中一脉相承”,“这”作为代词,一定是对前文的某个概念来进行指代,无法单独存在于句首,所以排除以①为首句的A选项;文中①和④都是针对“天人合一”的历史延续性这一主题来进行的论述,所以①、④相连,又因为①是引入天人合一的概念,所以应放置于④句的前面,故彼此顺序应该是①④。选择C


走进判断推理之“类比推理”

每年考试中,逻辑判断中主旨观点题非常重要。看似简单三十正确率总是很难保证。因为类比推理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广泛,涉及逻辑关系、言语关系、经验常识以及理论常识。其中经验常识考查频率较高,所以我们今天一起看一下经验常识的一些关系。

一、功能关系:词与词之间具有功能关系。一般可表述为A具有B的功能。

【例题1 】B超:超声波:诊断、答案如下:

A雷达:天线:探测 B冰箱:制冷剂:冷藏

C相机:底片:摄影 D电脑:显示器:工作

【中公解析】B。B超与诊断之间可以造句为B超诊断出疾病;B超与超声波之间是对应关系,B超通过超声波来诊断疾病。

A. 雷达的探测功能使用电磁波而非天线,关系不一致。

B. 冰箱与冷藏之间是冰箱冷藏食物;冰箱与制冷剂之间是对应关系,冰箱通过制冷剂来达到冷藏的效果。关系一致。

C. 相机的摄影功能不是用底片,关系不一致。

D.电脑工作也不是用显示屏。关系不一致。

二、加工关系:词与词之间具有原材料的关系。一般可表述为A是B的原材料或者A可以加工成B。

【例题2 】小麦∶馒头

A. 麋鹿∶麝香B. 叶绿体∶细胞

C. 乌贼∶墨汁D. 棉花∶布鞋

【中公解析】D。小麦是做馒头的原料,馒头是小麦加工得到的成品,是加工关系。

A中麝香是麝鹿体内的,关系不一致。

B中叶绿体也是位于细胞中,关系不一致

C中墨汁是乌贼体内的,关系不一致。

D,棉花是做布鞋的原材料,布鞋是成品。关系一致

三、职业关系:词与词之间具有职业对象、职业内容、职业工具、职业场所等的关系。

.【例题3】水稻︰农田︰农民

A.学生︰老师︰校园 B.羊群︰牧民︰草原

C.货物︰网络︰电商 D.捕鱼︰海面︰渔民

【中公解析】C .农民在农田中种植水稻,稻田是场所,水稻是职业内容。

A. 老师在校园教育学生,顺序不对应,关系不一致。

B. 牧民在草原上牧羊,位置也对应,关系不一致。

C. 电商在网络上销售货物。关系一致。

D. 渔民在海面捕鱼,捕鱼的词性与题干不一致。

四.组成关系:词与词之间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可表述为A是B的一部分。

【例题4】机芯:手表

A. 主机:计算机 B. 瓶盖:酒瓶

C.压缩机:空调 D. 车轴:轮胎

【中公解析】C。机芯和手表是组成关系,且机芯是手表的核心元件。

A. 主机是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但是主机并不是计算机的核心元件,主板才是核心元件,关系不一致。

B. 瓶盖和酒瓶是组成关系,但是不是核心部分,关系不一致。

C. 压缩机和空调是组成关系,压缩机是空调的核心部件。关系一致。

D. 车轴和轮胎是并列关系,都是组成汽车的零部件。关系不一致。

聪明的你肯定能够快速掌握这种方法并运用到题目中。在我们考试的试题中,也希望大家能够高效抓住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进而进行快速解题。


图形推理——有“路”可寻

图形推理作为事业单位行测考试的一个常考题型 ,也是很多学员在做题过程中特别容易没有头绪而丢分的一种题型。今天就来谈一谈,这种题型怎么能够做得比较顺利。

作为平面图形来说,图形的设置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总归来说图形的分布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言,主要来说分为相似图形和相异图形。所谓相似图形主要指的是图形的构成元素种类、数量是基本一致的,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可以考虑图形通过位置变动或者图形的叠加关系,因为这两种关系的变动结果往往图形还是同样的元素组成,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大变化,所以优先考虑这两种关系。

例1:


这道题目我们可以看出,题干及选项的元素师种类是比较一致的,都是两个黑色的方块,这就属于比较类似的图形组成,因此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位置或者叠加,从位置关系考虑的话,,发现两组图形对应位置上的图存在位置关系,即:第一组图形的第一个图形向下移动一个格得到第二组图形的第二个,同理第一组图形的第二个图形向下移动一个格得到第二组图形的第二个图,按照此规律来说,问号部分的图应该是在第一组图形的第三个图形向下移动一个位置,得到C选项。

以上这道题的难度不算大,接下来我们需要知道图形相似度不高或者差异较大的时候我们的思路应当如何?

作为相异图形,我们可以优先考虑图形之间有无共性,所谓的共性主要指的是常考的对称性、直曲性以及封闭开放性或者图形之间的分布特点:

例2:


这道题目我们发现,图形之间并没有特别大的相似性,所以就可以考虑刚才所谈到的共性,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图形是竖直对称的图形,因此查看选项,只有C选项符合要求,故本题答案是C。

以上是关于共性问题,当然对于相异的图形有时候只看共性是没办法找到规律的,所以还需要掌握数量关系这一规律,数量关系方面我们可以考虑的有面-线-点-角四种常见的规律,可以按这个由易到难的顺序逐一进行验证,这样就可以避免漏掉一些规律而失分。

例3:


这道题目从相似性上来说是没有太大相似的,所以考虑相异图形的规则,但是共性规律例对称、直曲、封闭开放性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规律,所以需要考虑数量关系,数一数面的数量,0,1,1,2?虽然不是明显的等比数列或者等差数列,但是是一个和数列关系,但是0+1=1,1+1=2,问号部分应该等于0+1+1+2=4,选项中只有B符合,所以答案是B。

综上,我们在做图形推理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去试,应该根据一定的框架进行验证,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准确率,总体来说,框架就是:先区分相似度,相似---位置和叠加关系,不相似---先考虑共性,再考虑数量关系;已上规律均失效,我们再从题目本身的一些突出特点进行思考。


判断推理之朴素逻辑:如何用假设法快速解题

论是在什么类型的考试中,我们总会看到一些熟得不能再熟的身影,这些熟悉的身影就是我们常说的高频考点或题型。而在这些题型里面,朴素逻辑可以说很少有不到场的。朴素逻辑也是属于“必然性推理”的一种题型,但是却和同属“必然性推理”的“命题推理”和很大的区别。区别在哪儿呢?在于朴素逻辑没有明确的推理规则,只能按照已知条件以及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推导,得出结论,所以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还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些解题技巧中,假设法是不得不说的一种。

什么是假设法呢?简单地说就是假设一个条件为真或为假,结合已知条件进行推论,如果推导出矛盾,则假设不成立;反之,则成立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一般会在题干当中存在着多种不确定情况的时候使用,在初中、高中的数学里面经常用到,大家对这种方法也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就是这种熟悉的方法,不同的人使用起来效率却大不相同,为什么呢?原因主要在于假设点的选择上不一样。

所以,要想用这种方法快速解题,首先还是找准假设点。接下来,我们找几道曾经考过的题目来看看,如何找假设点才能快速解题。

例1:

在一次摩托车比赛中,有5位运动员的名次可能是这样的(每个名次只能一人):①赵爱武第二,钱塘江第三;②钱塘江第一,孙达胜第四;③李积红第三,周冠群第五;④赵爱武第二,孙达胜第四;⑤周冠群第一,李积红第二。比赛结果证明上述猜测每个人各有一句是正确的。由此可知,冠军是谁()

A.赵爱武 B.钱塘江 C.孙达胜 D.李积红

【答案】A。解析:题干当中5个人的话各有一句是对的,一句是错的,但不能确定哪句是对,哪句是错,可以选择使用假设法。题目问的是冠军是谁,所以这道题可从选项入手。选项给出四个人名做为冠军的备选项,而题干当中涉及到冠军(第一)的,只有“②钱塘江第一”和“⑤周冠群第一”,通过与选项比对可得“⑤周冠群第一”一定为假。于是可假设“⑤周冠群第一”为假,则“李积红第二”为真;结合③可知“周冠群第五”为真;结合①可得“钱塘江第三”为真;再结合②得到“孙达胜第四”为真;最后结合④可得“赵爱武第二”为假,则赵爱武第一为真。故本题选A。

例2:甲乙丙丁四人外出旅游,旅游地点为桂林、三亚、杭州、张家界。一个人只去一个地方,且每个地方都有人去。在问到他们各自去哪旅游时,甲说:“乙没有去桂林。”乙说:“丁没有去杭州。”丙说:“我去了张家界。”如果“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去了张家界,而且只有这个人的陈述与事实相符”,那么去桂林旅游的人是()。

A.甲或乙B.乙或丙C.丙或丁D.丁或甲

【答案】B。解析:通过题干可知“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去了张家界,而且只有这个人的陈述与事实相符”,但是却不能确定是谁最终去了张家界,可以选择假设法。既然去张家界的人说真话,那么第一步可优先假设丙说真话,则可知甲和乙说假话,进一步可得到乙去了桂林,丁去了杭州,而又要保证“一个人只去一个地方,且每个地方都有人去”,那么甲只能去三亚,排除C、D两项;第二步,既然题目问的是去桂林的是谁,那么可假设提及桂林的甲说真话,于是得到乙和丙说假话,进一步推出甲去了张家界,乙没有去桂林,丁去了杭州,则去桂林的只能是丙,排除A项。故本题选B。

通过这两道题目,我相信大家也发现了。所谓假设并不是照着题干所给条件或选项一个一个按顺序去假设。当然按顺序确实也是假设的一种方法,但是效率显然低了些。所以,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联系中多观察。找准切入点,方能快速解题。


巧解真假话问题

事业单位行测考试中真假话的题让很多同学头疼,不知道如何下手,找不到做题的突破口。思考题目可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正确率也不是很高。那么,今天就主要说一说面对真假话问题时,我们该通过什么方法去解题,快速准确地选出正确答案。

方法一:矛盾法

矛盾法就是利用矛盾的推理规则进行解题,矛盾是永远满足一真一假,当两个命题互为矛盾,一个为真,另一个为假;一个为假时,另一个为真。了解矛盾之后,那么怎么利用矛盾法解题呢?接下来为大家讲解具体的思路,可以分为三步:一找,二绕,三回。一找就是找到题干中的矛盾关系,二绕就是绕开矛盾判断其他命题的真假性,三回就是回到矛盾关系判断矛盾命题的真假。知道方法后,我们用一道例题感受一下。

【例题1】甲、乙、丙、丁四人都报考了银行选拔考试,只有一个人通过笔试进入到面试,当被询问时,他们分别这样回答:

甲:我没有进入面试

乙:丁进入了面试

丙:乙进入了面试

丁:我没有进入面试

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那么谁进入了银行选拔考试的面试?

A. 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答案A。四个人只有一个人说真话可知四句话一真三假,第一步找矛盾,梳理这四句话可知乙说的和丁说的话互为矛盾,说明两个人的话一真一假;第二步绕开矛盾,由第一步可知甲和丙话都是假的,那么他们的矛盾为真,甲说我没有进面试矛盾为甲进了面试,说明进面试的是甲,题目分析到这一步我们已经能够选出正确答案A了,但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我们继续分析第三步回到矛盾,由第二步知甲进面试,乙没有进面试,进面试的只有一个人,说明丁没有进面,乙的话为假,丁的话为真。故正确答案为A。

方法二:假设法

有些真假话的题我们没有找到矛盾关系,可以使用假设法。

【例题2】张三说:“李四说谎”,李四说:“王五说谎”,王五说:“张三、李四说谎”。

依据逻辑判断,下列哪项断定为真?

A.张三说谎,李四、王五说真话

B.李四说谎,张三、王五说真话

C.张三、李四说谎,王五说真话

D.张三、王五说谎,李四说真话

【解析】答案D。我们来假设张三说的是真话,那么李四说谎为真,可知王五说的是真话,即张三、李四说谎,与假设矛盾,说明假设不成立,说明张三说谎话,接着进行下一步分析可知李四说真话,说明王五说谎话。故答案选D。

通过这两个方法的学习,在今后的真假话问题中大家应该会有做题的思路,知道从何入手。有矛盾关系优先考虑矛盾法,找不到矛盾运用假设法解题,相信大家多加练习对此类题型会更加游刃有余。


如何快速解决半真半假的题型

在最近几年事业单位行测考试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朴素逻辑这种题型的身影,因此大家应该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学习和掌握。从题干信息的特征来看,朴素逻辑可以分为全真全假型、永真永假型、半真半假型以及有真有假型四种,其中半真半假型题目的考试频率及考试难度都是比较高的。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种快速解决朴素逻辑半真半假型题目的方法。

所谓半真半假型一般具备这样的特征:题干中每人说了两句话,其中有一句为真,一句为假,然后求结论。对于这类题目,我们通常用假设法或者带入排除法,但是我们会发现,这两种方法在解决半真半假型题目时耗时比较多,今天就给广大考生朋友们介绍个小技巧,比如:如果题干总共三个人,每人说了两句话,总共六句话,且每人一句真话一句假话,那么总体来看我们会发现是三真三假,然后找到论述同样对象的几句话作为突破口往下推,可以快速得出答案。如果是四个人,五个人乃至于更多人说话的情况以此类推即可。听起来有点费解,下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具体感受一下:

【例题1】已知:红、黄、蓝三个球放入三个抽屉,有三位同学猜球,他们的对话如下:情情说:“红球在最上层的抽屉,黄球在中间抽屉。”

可可说:“红球在中间抽屉,蓝球在最上层的抽屉。”

安安说:“红球在最底层的抽屉,黄球在最上层的抽屉。”

老师告诉她们,每人都只猜对了一半。

请问,红球、黄球和蓝球各在哪一层抽屉里?

A.红球在中间抽屉,黄球在最上层的抽屉,蓝球在最底层的抽屉

B.红球在中间抽屉,黄球在最底层的抽屉,蓝球在最上层的抽屉

C.红球在最上层的抽屉,黄球在最底层的抽屉,蓝球在中间抽屉

D.红球在最底层的抽屉,黄球在中间抽屉,蓝球在最上层的抽屉

【中公解析】这道题是典型的半真半假题目,总共三个人,每人说了两句话,一真一假。根据刚才说的思路我们知道,整体看,六句话三真三假,接下来找突破口,通过观察发现三个人的前半句都提到了红球的情况,且情况不一样,而每一种球又只能有一种为真,所以前三半句话必然一真两假,现在还差两真一假,所以后三半句必然两真一假。而前三半句我们发现情况不一样,所以无法断定真话是哪一句,但是后三半句观察发现黄球出现了两种说法,因此必然一真一假,还差一真,故可可的后半句话一定为真,即篮球在最上层,继而可知安安的黄球在最上层为假,情情说的黄球在中间层为真,则红球只剩最底层,满足条件的只有D选项,所以该题选D.

相信通过这道例题同学们也看出来了,今天给大家所讲的这种技巧在解决半真半假型题目时的确能够帮我们节省不少时间,快速高效地解决这种题型,并且这种技巧使用起来简单易懂,容易掌握。同学们下去可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加深理解和运用,熟练掌握后,这种题目不仅不会成为我们行测考试路上的“拦路虎”,反而会成为我们攻克行测的“助推器”。所以大家记住一句话,半真半假并不难,掌握方法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