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絲毛雕的概念,最早來自於明代高濂《遵生八箋》卷14《燕閒清賞箋·論古玉器》。“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婉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均,交接連續,儼若遊絲白描,毫無滯跡。”遊絲毛雕概念起源於此。仔細分晰高氏的說法總結特點,一是漢代玉器上,二是形態為雙鉤陰線,三是形態的描述,線條如遊絲秋毫,遊字和婉轉流動是關連的,反映了形態的交接連續是自然流暢的。毫字表明線條細如髮絲,對比我們現在已經出土的大量實物館藏品和資料,按照高氏的說明標準去對比、綜合分析,發現與高氏的說法有一定出入。一,年代上,不僅漢代,在戰國玉器上也多有發現,甚至春秋中晚期的玉器上也有少量出現。二,遊絲毛雕不僅僅出現在雙鉤陰線,基本涵蓋了除大砣工外的所有細陰刻線。三,不僅是彎線曲線,很多短直線也存在遊絲毛雕形態。
附圖一,震旦博物館收藏的漢代仙人騎獸,多處出現遊絲毛雕。
附圖二,河南南陽出土的春秋中晚期玉璜。多處工藝出現遊絲毛雕。
綜合高氏說法和現代館藏實物及圖片並分析其特點。個人做了一個總結描述,遊絲毛雕是極細的陰刻線,多見於主陰刻線外的伴生或束狀出現。可能為極堅硬的細工具刻劃形成,形態婉轉流暢富於變化。出現年代為春秋至漢代。
商周館藏玉器及圖錄未見遊絲毛雕工藝。沿著輝煌的玉器文化發展史再向上至文化期,我們把目光定格在了良渚玉器上。良渚文化玉器距今4500年-5300年,分佈範圍為今天的浙江,江蘇及長江中下游地區。良渚文化玉器工藝精美,繁縟細緻,以“指紋工”為代表的玉器體驗了極高的制玉技術 。從製作工藝技法和工藝精美程度上,堪稱文化期玉器之冠。
在館藏出土的良渚玉器上,少部分良渚玉器上面驚喜的出現了遊絲毛雕或類遊絲毛雕。也是主線條的伴生狀態,刻畫流暢自然,細密精緻。上幾個圖例,因條件所限,有的不很清晰,但也明確反映了遊絲毛雕的存在。
附圖三,杭州餘杭區反山遺址M15出土的玉梳背。多處出現遊絲毛雕工藝。
附圖四,杭州餘杭區瑤山遺址M7出土的玉三叉器。多處出現清楚的遊絲毛雕工藝。
附圖5,浙江平湖博物館藏玉琮。局部亦有明確的遊絲毛雕工藝。
附圖6,瑤山M12收繳玉琮。多處可見的遊絲毛雕。
附圖7,瑤山M12收繳玉琮。獸面眼睛上面的遊絲毛雕。
以上選了幾個有明確代表性的館藏良渚玉器。遊絲毛雕工藝出現去良渚玉器裡並不多見,但明確存在。為什麼文化期玉器包括後來的商、周玉器只有良渚文化玉器裡出現遊絲毛雕而別的沒有出現,這要從兩個方面分析。
一,良渚文化玉器有極高超的制玉技藝和極好的制玉工具,陰刻線可以表現的細密極微,有的比指紋還要細密很多,沒有極高超的技藝是做不到的,同時也需要獨到的制玉工具配合。二,良渚玉器玉料硬度相對低,相對於硬度高的玉便於刻劃。這二者相輔相成,互為因果。至於後來春秋又出現了遊絲毛雕,那是後來工具工藝又進步的反映。
良渚玉器,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藝術創作的傑出成就。代表了我們中國在那個時期藝術的輝煌。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傑出文化瑰寶,需要我們去傳承、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