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中,不到一个世纪,法国的革命为何如此频繁?

雨果在其著名小说《九三年》中针对法国大革命写道过:"九三年是一个战争的一年,欧洲联合对抗法国,而法国又对抗巴黎,究竟什么是革命?那便是法国对欧洲的胜利,巴黎对法国的胜利。

巴黎城是法国的中心,也是欧洲的大熔炉,各种思想,左右学派,新旧制度,政治意见碰撞在一起,迸发出激烈的火花。纵观法国近代史,就是一部碰撞的历史,政权更替的历史: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1793年,国王被砍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1794年热月政变,热月党人上台。1804年,拿破仑一世称帝,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4年,反法同盟进入巴黎,拿破仑被流放,建立复辟王朝。1815年,拿破仑逃回法国,建立百日王朝,同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波旁王朝再次复辟。1830年,七月革命,奥尔良七月王朝上台。1848年,法国爆发大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52年,投机分子路易·波拿巴上台,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年,普法战争,第二帝国土崩瓦解,巴黎公社运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

如此频繁的政体更替只有法国人才能做到,但为何法国能在不到一个世纪内发生如此激烈的政治变革呢?我们将原因总结为如下几点:

欧洲社会科学的大熔炉——巴黎城

巴黎城几乎是欧洲的大熔炉,近代所有的法国政治运动,几乎全部都是产生自巴黎。从路易十四以来,巴黎不仅仅是欧洲的文化,政治中心,也是社会科学的中心。全欧洲的贵族都在学习法语,模仿凡尔赛宫的潮流来装饰自己的宫殿。在启蒙运动中,孟德斯鸠,伏尔泰,让·雅克·卢梭的思想几乎家喻户晓,百科全书派,爱尔维修,客居的埃德蒙·柏克等启蒙运动大家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巴黎的市民们乐于接受新思想的熏陶,伴随着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巴黎的政治环境变得活跃起来,舆论成为一股庞大的力量,最终带来了法国大革命。

在后续的时代中,巴黎城也是名副其实的社会科学的中心。以圣西门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法国历史学革命,从德-法传统历史学派到以布洛赫为代表的年鉴学派,现代哲学,连马克思也曾客居巴黎,结识了革命战友恩格斯,并在这座城市写下了著名的《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

巴黎独特的社会环境也是政治变革的原因之一。18世纪法国的政治探讨的源头在于城市中产阶级的文学沙龙。在这种优雅精致的环境中,政治,哲学和文学很容易水乳交融。一直以来,巴黎城市内众多的社会科学大学以及种类繁杂的学派都让这座城市成为学术碰撞的前沿。当政治变革到来时,巴黎市民也最先参与之中,为之战斗。直至今日,巴黎市民仍保留着"一有事就上街"的"传统艺能"。

法兰西独特而复杂的社会结构

在传统的印象中,法国给人带来的刻板印象是一个封建制度的大国。但实际情况却要复杂得多。复杂的社会结构也是引起政治变革的原因之一,这里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法国社会举例:自托克维尔的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在18世纪以来,法国的土地结构要优于德意志,沙皇俄国,甚至是英国。传统意义上的"死手农奴"(完全被捆绑在土地上的农奴)已经几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封建地租,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是正因为农民独立的拥有自己的土地,他们才开始抱怨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就像一位农民要交给教会,封建领主税金,在前往市场卖掉自己农产品时要交繁杂的税金和路过桥梁的通行费,介于所有的收入会归于农民自己所有,所以引起了对封建势力愤怒。相比传统的农奴制度,不被捆绑在土地上的农民更自由且收入更多了,但却引起了更多的不满。

路易十六

构成封建大厦的贵族阶层也摇摇欲坠,因为长子继承制度,贵族家的次子只能均分1/3的财产,再过一代便只能分为1/3的1/3财产。对于很多小贵族来说,很快就不能维持生活。到了路易十六时代,没落的小贵族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阶层,他们利用最后的封建法理来从封建地租中榨取农民,利用封建法庭侵占农民的公地,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同时,小贵族们仇视并嫉妒大贵族,成为法国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凡尔赛的大贵族们拥有着不菲的收入,也垄断着全国绝大多数的教职。看起来处于非常不错的地位,但凡尔赛的生活实际上却是无底洞,大贵族们争相模仿着皇后的奢侈生活,不少大贵族负债累累,靠卖出自己的地产为生。一些贵族参与过美国独立战争,例如拉法耶特,屈斯丁等,他们渴望新思想,所以往往热衷投入政治事业中。

路易十四创建的官僚制度在路易十六时期已经完全腐化,任官贵族们成为了新的世袭贵族,他们拉帮结伙,并控制了法国的司法职位,他们拉帮结伙,排挤皇后的宠臣。资产阶级也为旧制度掘墓,工商业希望打破封建贵族的贸易特权和垄断制。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冲突成为了法国历次革命的导火索之一。

统一民族和民族主义

法国大革命导致了民族主义的大爆发,例如如果在中世纪询问一位生活在里昂的人,他会回答自己是里昂人,而大革命后,法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概念共同体,无论生活在布列塔尼或者是南特,都是说法语的法兰西人,民族主义国击的形成与封建国家彻底决裂。例如,封建社会的欧洲,一个地区的国王/领主可以不是这个地方的人,例如英国的汉诺威王朝,而地区的臣民属于这位领主;在民族国家内,法兰西人属于法兰西,法兰西的国王也一定要是一位法兰西人,也就是民族共同体优于封建个体。纵向的民族共同体打破了横向阶级纽带。 同样,民族主义给了法国巨大的增益,1793年大动员征募了41万新兵,这完全得益于民族主义的buff。

在此之前,国家维持的基础是乡土性,宗教性,区域性的效忠,而民族国家产生后有了现代的国家体系。这里以大革命前后德法边境的阿尔萨斯州为例子:阿尔萨斯州是三十年战争割让给法国国王的领土。但是对于阿尔萨斯的理解,君王诸侯们和革命者们的理解却大大不同。对法国国王来说,割让只是把旧的哈布斯堡王朝的权力转移给了波旁王朝,阿尔萨斯人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还有德意志贵族在阿尔萨斯的封建权力并没有被改变。波旁王朝对阿尔萨斯的态度也助长了这一观念,对法国国王来说最重要的是阿尔萨斯的控制权和边境要塞的掌控权在谁手中,而阿尔萨斯究竟是哪国领土并不重要。同样的,路易十四颁布的《枫丹白露敕令》在阿尔萨斯也没有生效。1789年革命法兰西禁止国内的"封建特权"就让原本微妙的问题显现出来。如果说阿尔萨斯是法国国王掌握封建特权的德意志领土,那么德意志诸侯的封建特权就不应该被废除,但是革命的法国人激进的宣布阿尔萨斯是毫无疑问的法国领土,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封建特权都应被废除。

阿尔萨斯问题只是法兰西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众多案例中的一个,从这里我们可以以小见大的看出民族主义和旧势力的矛盾。同时也可以推导出民族主义如何在接下来的一个个王朝中成为革命的推动力量。

总体来说法国一次接一次革命的原因是极其复杂且矛盾重重的,而且不同时期也有不同时期的矛盾属性,这里的几个的几个例子只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概况和矛盾,以小见大的反应法国社会的一些侧面。实际上每一次革命的成因都复杂的很多。以上三点只是历次革命中的共性,巴黎城是社会科学中心是革命得以兴起的成因,复杂的社会结构是革命的土壤,这一时期产生并且兴盛的民族主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其他的因素导致了法国革命的产生,例如法国/巴黎人参与政治热情过高,还有历次法国革命中也会给法国人产生一种错觉,就是使用暴力能解决政治问题。但当政治变革到了一定地步,渴望稳定的社会又会进入一个专制阶段。近代的法国不断地在两者之间转换,就像黑格尔的辩证法一般。软弱的统治者也是一个潜在的简介因素,路易十六,路易十八,路易波拿巴都并不能很好的处理国家的一些矛盾,成为了革命的潜在因素。而例如拿破仑和罗伯斯庇尔一流强硬的统治派却能带来整体稳定的效果。至此,法兰西也做到了在一次又一次革命中屹立而不倒,成为了近代世界历史上的一大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