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喝过茅台啤酒,自带光环的茅台啤酒为什么黯然离场?

澳洲进口昂贵的大麦、美国进口优质的酵母、德国、意大利进口高级的灌装设备、专用管道引入的天然矿泉水......

几年之前,在还没被大众所熟知时,拥有国酒光环的“茅台啤酒”就被卖给雪花,黯然退场。

这样的案例在中国企业中并不少见,每天都有一些企业在进行失败的品牌延伸。茅台集团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商业定律:无论你现在多么成功,都要记住,一个品牌只能代表一种产品。

一:消费者对“茅台”品牌认知 = 白酒

2000年11月茅台集团在贵州遵义斥资2.4亿元建成年产10万千升的啤酒生产线,打出了“茅台啤酒,啤酒中的茅台”的口号,欲走高端啤酒路线,那么消费者如何理解茅台啤酒的这一产品定位呢?

“啤酒中的茅台”,真正传递给消费者的是什么,“酱香型”的啤酒,有面子的啤酒还是昂贵的啤酒?其实茅台集团想要重点突出的是这款啤酒为茅台出品,代表着高质量与高价位,但消费者对于茅台的认知一定是茅台白酒,讲到茅台,人们脑海里的第一画面便是白色瓷瓶的茅台白酒,所以“茅台啤酒”当中的“茅台”两字并未能给这款产品加分。

反观在洗护领域深耕多年的宝洁集团在每次推出新款产品时,都会为该产品重新命名,比如潘婷、海飞丝、佳洁士等等,他们从来不会把“宝洁”两字强加在品牌名之前,因为这样容易让消费者为“宝洁”下定义做认知,比如“宝洁·海飞丝”主打去屑并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强势认知,那么当他们推出“宝洁·佳洁士”时,消费者很难改变认知去购买一家生产洗发水厂家生产的牙膏。

这一认知理念同样适用于“茅台”,消费者认知当中的“茅台”是白酒企业,他们不会为了“茅台啤酒”而改变认知选择消费“茅台啤酒”。

二:品种繁多

“茅台啤酒”并未只有一款产品,从十元到百元,“茅台啤酒”居然有十几个品种,但并未在产品差异上做文章,仅仅强调了价格,所有的产品都命名为“茅台啤酒”,包装也参差不齐,消费者面对一个品牌的十几种同质化产品该如何选择呢?

我们看一下雪花啤酒,针对酒精度数的不同,退出了“勇闯天涯”(8度)、“清爽”(10度)、“纯生”(9度)……雪花聪明的为不同酒精度数的产品重新命名,而“茅台啤酒”却一直在过渡的消费“茅台”两字的品牌价值,错误的认为“茅台”+“啤酒”=爆品,但年度5.5万千升(不足三线城市的小啤酒厂产量)的销售足以直接的说明产品定位不清晰带来的灭顶之灾。

一个公司的战略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叫企业战略,一个叫品牌战略。

企业站略处理什么事情呢?去发现新的品类空白,新的定位空白。然后用旗下的单一品牌,或者多品牌战略,去占领这些机会。

品牌战略等于某一个品类空白的机会,以及围绕占领这个品类空白所策划的营销活动。

企业战略等于品牌战略之和。我们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多品牌?

建立新品牌有三大原则:

第一:老品牌格局已定。

老品牌你已经取得了胜利,成为领导品牌,你要开据第二战场,可以用多品牌。

另外一个就是你老品牌其实是没机会了。行业老大老二在打架,老三老四后面都会遭殃。已经没机会的时候,你要做战地转移。

第二:新品牌要逐个推出,不要齐头并进。

一下推好多个新品牌出来,企业的资源力所不能及。

第三:优先考虑主导一个品类。

即使你推第二品牌,也优先考虑在同一个品类里面推,去占据这个品类里,不同的特性、不同的位置。

当然,“茅台啤酒”也因生产成本过高、深陷“环保门”等重大失误而一蹶不振,但品类、品牌、定位与认知的公关错误,直接迫使“茅台啤酒”败北。

所以说,永远不要试图去改变消费者已有的认知,与其让品牌强势去改变消费者心智,不如为新产品重新命名,重新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认知。

格勤教育李青东老师讲: “茅台啤酒”过度消费“茅台”品牌并不是单一的案例,同样的还有“恒大冰泉”、“星巴克速溶咖啡”……他们过度依赖既有品牌的力量,妄想着用消费者熟知的品牌名称再度开创新的品类。然而,面对消费者过于“简单”的心智,看似最省钱的方法,实则最是最浪费的品牌透支。

2019年,老板核心三件事:

1、制定增长战略:企业需要制定增长战略目标,增长是一把手工程,老板必须亲自推动。

2、建立增长系统:企业想要实现裂变式增长,必须建立增长系统;增长系统是企业业绩增长,员工收入增长的双赢系统

3、打造增长团队:全员要贯彻增长思维,整个公司都要为增长负责,让人人都成为增长官!

制定战略,发现问题如何更加具体执行调整?更多内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