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化解孩子的小任性?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满脸通红;有的孩子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谁要说他几句,他就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发“人来疯”,客人来了,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进一盆香喷喷的鸡汤里。

那么面对孩子的小任性,国外的妈妈们是怎么对待的呢?

一、强制休息片刻。

对于又蹦又跳的孩子,作为惩罚,可采取把孩子带进另一间小屋,让他脱离使之兴奋的环境,两眼冷静地审视他,强制他休息片刻。

二、转移注意力。

如果孩子爱在客人面前扔东西,不妨在屋里门上设一只尼龙靶盘,当客人来时,征得客人的同意,大家一起投掷,看谁扔得准。这样既满足了小孩的表现欲,又使孩子从游戏规则中学会约束自己,使无序的乱动迁移成有序的竞赛。

三、一个轻柔的暗示。

如果孩子正在拨弄电视机音量,你千万不要大声叫骂,不妨在他眼前做一个轻轻走动的动作,再问他:“你知道,妈妈最喜欢怎样看电视?”然后引导他把音量放小,问他:“为什么妈妈喜欢这样做?”

四、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

任性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平时注意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的意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让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进柜里,睡觉起床后把小枕巾盖在枕头上,久而久之,他会学会约束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习惯。

只有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增强了,孩子的任性自然就会减弱了,通过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往往能让孩子远离任性。

“小任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常会有的小问题,是一种阶段性、暂时的不良心理状态,往往提示着家长,此时孩子内心的想法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儿童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多少都有点任性。任性是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孩子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和健康成长,因为任性的孩子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

当然由于孩子任性的表现干差万别,因此解决任性的方法也要根据因人因时因事加以实施,宗旨在于给孩子提供适当的约束,增加其心理自控能力,所以在这里结合国外妈妈的做法,小编也给各位家长们提出了以下可以解决的办法,希望可以帮到各位家长们。

调整关注点

孩子任性期间,要首先关注孩子的心情和想法,而不是事实和他们糟糕的行为。当孩子任性时,他们的内心会非常不舒服,情绪很差,他们也会为自己的无理和发飙而深感羞愧和懊恼。此时,父母要多用肢体语言给孩子以安抚,拥抱是把万能的钥匙,多么歇斯底里的孩子,也能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平静下来。

形成变通思维

很多孩子固执、任性,和他们的死心眼儿有关,不能接受变通的情境。也就说,孩子的个性上的“刁蛮”很多时候受制于他们认知思维的发展。日常生活中,可多与孩子分享变通的状况。

比如跟孩子讨论‘你想要坐某个座位,但是被别人占了,这个时候你怎么办?如果没有草莓味的冰激凌,你还可以吃什么口味的?如果妈妈不能来接你,谁还可以来接你?’通过这些小游戏,可以训练孩子变通的思维。

培养诙谐幽默

生活中的小事,能淡则淡,更要学会宽容以待,必要时幽默处之。比如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只要人没伤着,就不要总是不停地批评抱怨;假如你跟孩子一起走路,孩子跟不上,一下子摔倒了,如果这时若抱怨批评孩子,孩子可能会哭闹起来。

发生“小意外”的时候,只要确认孩子没有大碍,就可以发散性幽默地表达一些话语“啊!吓我一跳?估计地面也瞎了一大跳!膝盖不会怪你吧?又把人家给磕伤了!哎呦呦,我的宝贝快来抱一抱?”这些话语在现实中,往往能让孩子变得诙谐幽默起来,长此以往学会一笑了之。

提供独立空间

随着能力增强,孩子势必想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因此,父母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过于包办和控制孩子的想法,允许孩子做自己,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愿。

当孩子的想法不合理需要拒绝时,父母一定要首先反复重复和确认孩子的内心需要,能满足就满足一下(比如多吃一块糖),实在满足不了(比如再玩一个小时回家)也要特别耐心地向孩子解释原因,让孩子在感受到父母反浓浓爱意的情绪里,理解自己的不合理,进而懂得自我约束,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方式。拒绝孩子时,可以在后续安排一个更有趣更吸引孩子的活动,这样孩子才不会执着于当前的任性。比如现在回家,可以一起玩更好玩的游戏。

面对孩子的小任性,父母不要“以牙还牙,以硬碰硬”,因为你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新的问题。父母要学会在养育中跟孩子打太极,以柔克刚。如果父母时常跟孩子“对着干”,批评孩子,就会让孩子感受到高频次的拒绝和批评,产生强烈的负疚感,久而久之成为心理负担。

只有内心清澈无愧的孩子,才会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开朗乐观、积极好学;反之,如果一个孩子总不被父母认可,总有心理负担,就会出现思维意识凌乱,对外界越发地抵抗,脱离现实,甚至出现神志不宁,多梦萎靡。现实中有些表现不是很“聪慧”的孩子,毫不夸张地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父母“训懵”的。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幸福。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化解孩子的每一次小任性,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有原则的宠爱,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认可,那何尝不是孩子最为渴望的幸福?

如果我们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现在我们就能给予孩子的幸福,为什么不给他们?又何必等到遥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