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民间戏剧艺术活化石——玛虎戏

  玛虎戏,满语“玛虎朱赤温”,是满族民间以祭神歌舞为主要表演形式的传统戏剧。戏剧中的神灵都佩戴“假面”出现,即满语的“玛虎”,汉译“面具”。玛虎古戏的剧情,多以会晤神灵、娱乐神灵、酬谢神灵,从而为人类祈福纳吉的特定故事情节而设定,带有古代巫舞、萨满神舞的鲜明色彩,戏中的“莽式舞”,也反映出满族及其先民生产劳动的欢乐场景。这种满族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被人们称为带有远古文化痕迹的“戏剧活化石”。

  戏(繁体字“戲”),从“虎、豆、戈”,《字源》中对其会意为:祭祀或大宴时,有人带着虎面具,持戈舞蹈。由此可见玛虎戏的源头。《尚书·舜典》有“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描述的便是击打石制乐器,带着禽兽面具跳舞的场景。汉代表演的剧目《东海黄公》有带着白虎面具的演员;唐代有大面戏,《兰陵王》是其代表作。还有隋唐时期的“渤海乐”“靺鞨舞”、金代的“马克辛舞”、清代的蟒式舞、扬烈舞等。

  近年来考古学界发现的一些岩洞壁画及出土文物,也证明了我国早在远古时期就产生了狩猎及游牧生活题材的面具舞蹈。远古时期的歌舞从形式上说一般是歌唱、音乐伴奏、舞蹈三位一体的,从表演内容上看,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生活。此外还与原始宗教有密切的联系。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还要听命于自然界,人们心目中有很多自然神,往往会用歌舞来表达对神的敬仰,祈求神的庇护。祭祀,则表达了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的心愿,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反映。另外一些乐舞则是关于人类起源、部族起源的,原始人有很多图腾崇拜,也产生了很多图腾乐舞。

  玛虎戏的起源,也是从远古的祭神仪式开始的。根据部落的需要,以歌舞娱神,禳灾祈福,祝祷丰收。玛虎戏是萨满巫祭通往文艺表演领域的一座桥梁,因此被视为带有萨满痕迹的戏剧“活化石”。

  玛虎古戏的最大特点是,剧中人物大多戴面具,说唱歌舞,演出形式活泼。剧情中的神灵魔怪,都是依靠面具彰显其性格本质,进而突出戏剧冲突,强化人物个性。在祭神歌舞中,一些躲藏在面具背后的神灵,往往荒诞不经、痴迷狂舞,与萨满祭祀的“出神”一般无二。这些都反映出满族先民强烈的情感,即把个人的思想、信仰和家族的命运、前途,都付诸于神灵的佑护。作为一种歌舞戏剧的道具,面具通过“隔离”,婉转地到达了“不隔”的意境,这是玛虎戏面具演绎的要义。同时,这些面具所代表的自然界神灵,大多是满洲部族祭祀的对象,故而戏剧演出带有萨满祭祀活动的明显痕迹,也是顺其自然的民俗文化现象,但其中人格化、情感化的直观表现,不同色彩象征的真善美、假恶丑的内涵差异,是值得当代人称道的。

  玛虎戏曾广泛流传于东北满族聚居地,常在拜神、祭祖、年节、庆生时表演,也具有强烈的娱乐功能。玛虎戏班子走进乡镇村屯,无论室内、庭院、街路、戏台都能演出,演出时间可长可短,有的还穿插各种杂耍表演,如捞油锅、砸磨盘、过火坑、上刀梯等。这些好看的杂剧元素,让观众频频称奇。作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剧,融合了萨满神功、神术、神面、神歌、神舞多种表现形式,并融入了武功、舞蹈、喜剧以及杂耍的技艺,故而,无论视觉效果,还是表现形式,都具有赏心悦目的心态观感和引人入胜的视听效果。可以说,满族民间文化遗存玛虎戏,具有自然性、原生态的传统民俗文化特征,是真正扎根于黑土地的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作为长白山原生态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玛虎戏不仅形式多样、内蕴丰富,而且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和艺术魅力。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传统戏剧必须根据时代要求,服务大众,更新剧本内容,剔除糟粕,转换演绎形式,丰富艺术内涵,打造文化品牌。毋庸置疑,玛虎古戏的内容是庞杂的,历史是悠久的,传承是有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