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帅白衬衫里藏着的秘密,被遗忘在了过去

有些东西不能被遗忘,有些东西应该被铭记,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未来的憧憬,总是会建立在对过去的反思和对当下的审视上,当然,这并不是让你矫枉过正的胡乱批判,而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认真对待。

所以,我更加喜欢第六代导演拍摄的电影,虽然,他们因为种种原因让自己早期的作品很少在大众面前公开放映,但并不能以此否认他们为中国电影所做出的贡献。贾樟柯的记录,娄烨的躁动,管虎的荒诞,宁浩的多元以及王小帅的写实,无不在个人身上狠狠地贴上了自我的标签。我想,他们所拥有的共同点,大概就是对于时代变化的敏感。

作为一部略带自传性质的电影,王小帅执导并在2012年上映的电影《我11》,大概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虽然都是关于青春记忆的追寻,但与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比起来,《我11》则显得压抑和克制了许多。没有暧昧不清的暖黄色,只有冷静写实的灰白色

,利用王憨这个孩童的眼睛作为第一视角,懵懵懂懂地打量着那个时代以及时代中的人。当然,王小帅将自己放回过去,并非是想去刻意讽刺什么,他只是在记录成长中的点滴,从而在对比过去中,更好的审视当下和展望未来。

当电影把时间倒回到1976年这个特殊节点时,这种特意的时间安排居然会和第五代导演拥有了某种思想上的重合性,不过,《我11》却并没有像张艺谋或是陈凯歌早期拍摄的电影那般,深入地批判时代对人造成的精神困惑和生活打击,它的立足点还是小心翼翼的打量和客观冷静的呈现

尚未完全经历纯粹的童年,就不得不急匆地步入残酷的成人世界,电影在围绕王憨以及周围个体的碎片化生活拼凑中,回顾却也在反思,对生命的反思,对个体的反思,更是对时代的反思。

1

《我11》的英文名叫做“11 flowers”,翻译为“11朵鲜花”。在电影里,鲜花的出现总是会伴随着王憨父亲王伯驹的修剪,作为艺术家的王伯驹,为了建设大西南而义无反顾地从上海举家迁徙到山区的小镇,背井离乡的同时不得不在动荡的年代中,暂时放弃对于艺术的追求。我想,之所以会采用这个英文片名,不仅仅只是对于故事人物起到情感烘托的作用,它更是对于那个特殊年代中,某些人始终能够自我坚守的某种期许。

鲜花是一种美好的象征,可是,搁在这部电影里,却成为了被压制的人性欲望的象征

仔细想想,这原本应当长在山上的鲜花,却被王伯驹修修剪剪地放在花瓶中,他想要在充满黑暗笼罩的生活中留住美,他也自以为可以通过这种小情调来装点生活,却不想在与现实生活的落差中,只是起到了些许的心理安慰作用。所以,他一直教育儿子去学画画,这大概就是

不想让王憨同自己一样,在动荡中失去对于美的向往。

从故事发生时间来分析,7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经历浩劫之后的百废待兴,需要重建的不仅仅是建筑,更重要的还有思想和人心。

可是,未来方向究竟在哪里,并没有人给出明确的指示,所有一切都在摸索中,正如王憨的少年时期,懵懂成长中的摸索在于他所看到的和经历过的事情。

区别于张艺谋的《活着》还有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王小帅的《我11》巧妙地将故事范围收缩在了国营工厂的周边,而没有无限拓宽到整个小镇,这也正是王小帅拍摄这部电影的主要目的。他在借助孩童的视角去看,去理解,撇去大人早被定型了的价值观的过多干扰,保留着初始状态最纯粹的想法。此时此刻,社会正在慢慢重建,人的思想价值也在慢慢重建,只是,这种重建却伴随着成长的阵痛。

影片尽可能地将关注点聚焦放在王憨这个孩童身上,其实恰恰在影射当时社会转型正处在萌芽阶段。未知夹在着迷茫,压抑伴随着放纵,如果,电影里面尚且还存在着一丝希望,大概就是王伯驹给儿子王憨讲述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画作时,流露出的对于生活短暂的炙热

美好总是转瞬即逝的,光线强的地方总会存在阴影,所以,当时的社会建设,的确急需要一位伟大的绘画大师来操刀,因为,空白的画布上容不得半点污渍。

2

电影《我11》并没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对于人物的刻画,故事情节的推动,甚至是主题的表达,都处在碎片化的拼凑当中。所以,它的重点并不在于故事的冲突性,而在于个人的感受,毕竟,自传类型的电影能够触动观众的最大亮点,也就是从特殊时代中引发的共鸣性的思考

导演会利用那个年代具有代表性的白衬衫来作为牵引,再通过王憨的行动轨迹,将那个时代里所有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全部囊括进去,当然,这里面是不存在批判的,它只是一种呈现。

影片利用王憨与家人,与小伙伴,以及与杀人犯之间的互动,去试图还原那个时代的精神状态。

观众都知道,那年很乱,乱的人们都在忙着相互斗争,于是,在电影中,这座小镇总是被笼罩着一层怎么也驱散不了的雾气。没有阳光的照射,生活都是无精打采的,而王憨和小伙伴对于生活的憧憬,就如同坐在井底的青蛙一样,遥不可及的自由,始终无法正视的自我,以及支离破碎的价值观。

故事虽然发生在70年代后期,可是,那样的青春记忆却是每个年代的人们都

似曾相识的感受

王憨对于谢觉红懵懂的暗恋,代表着他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王憨对于因保护妹妹而成为杀人犯谢觉强的帮助,代表着他对于正义的向往;按照父亲的意愿去学画画,代表着他对于亲情的依附。这些统统都是充满残酷的成人世界所慢慢遗弃的珍贵东西

当电影最后,王憨和小伙伴追着宣判死刑的车辆不停往前奔跑时,在这里,导演试图利用死亡暗示着王憨告别童年的成长,的确显得有些残酷,所以,王憨气喘吁吁地停了下来,他似乎在留恋,或许只是迷茫了。在这一年,王憨的经历和国家的经历悄悄的糅杂在了一起,这是一个新时代开启的前奏,却也是伴随着成长中不得不经历的阵痛。

3

虽然,整部电影带有浓烈的时代印记,但我却并不认为它完全就是一部年代戏,我更觉得它是一部

关于成长的电影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成长,只是,这种成长带着模糊,带着迷茫,甚至被残酷与谎言裹挟。

懵懂的王憨或许不理解哥哥替妹妹报仇为什么就成了犯罪?大人们为什么总喜欢靠暴力解决问题?但他却能够凭借人之初性本善的本能,去选择做他认为正确的事情,比如,答应过谢觉强不说出藏身之地,他就迟迟没有向大人告密。

身处正在悄然巨变的时代中,各种思想价值开始产生着碰撞与冲突,而电影利用类似纪录片的风格,讲求从真实影像中慢慢窥探着成人世界的残酷,同时又让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产生着某种隐形的分裂。

这种生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既包含着压抑迷茫的情绪表达,又包含着向往美好的希望传递,既是对于曾经懵懂青春的回忆,又在回忆中对比和思考着当下的生活。

每个人的童年都存在着如同王憨一样的迷茫,所以,这部电影最好的一点就是,它并没有用一种情绪化的手法渲染着时代的残酷性,它只是在利用孩童的眼睛去观察。

我想,之所以会选择这个视角,是因为可以撇去成人强加观点的影响,客观看着生活中的各种变化,无法左右自我的无奈,总是善恶难分的盲目,迷茫伴随着挣扎。而这种对于生活的不解,影片通过王憨这么个孩子,给了观众一个自我解读的客观视角。

个体无法跳脱时代,但个体可以联合起来创造时代,当从懵懂慢慢开始试着理解生活中的所有一切时,也许,这才是告别童年最好的开始,除了反思,更多的还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