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沿革说武大华科之恩怨

武大、华科是全国著名高校,湖北人民心中地位最高的学术殿堂。两所学校在排行榜中各有千秋,民间争议也颇多。今天我们从历史沿革中说一说两校的恩怨。

一、 武汉大学

(一)历史地位

武汉大学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从清末的自强学堂到民国的五大名校之一。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致函确认:武大文、理学毕业生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的,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可见其历史地位不容怀疑的。

(二)院系调整及合并

1950年医学院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成同济医学院,为同济医科大学前身。皆知同济医科大学源自上海,却不知其间也流淌着武汉大学的血脉。

1953年机械系分出,参与组建华中工学院,武汉大学查谦教授任华中工学院首任校长。1954年水利学院分出,后发展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若干调整后最终武汉大学只剩文理两个学院。

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网上有人评论武汉大学靠合并取得优势,虽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确实给武大增色不少,但不知武水和武大本有渊源。

(三)知名校长

1952年起李达任校长,任职武汉大学长达13年(直到迫害致死),成为武汉大学历史上任期最久的校长。他加强学科建设、引进专长人才(著名化学家曾昭抡教授等),为武汉大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文革期间因“顶峰论”,被迫害。一封“主席:请救我一命”的信件也被时任庄果(武大书记)私拆并截留,最终被迫害致死。庄果担任书记及校长直到1981年,文革结束后教育部对高校评估,武大列当时三十几所高校的倒数几名。

据说王任重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日,终于说到他这一生有两个人对不住:一个是李达,一个是张体学。可是留给我们的只有李达校长的半身雕像,在武大校园樟树林中里默默诉说往事。

1981刘道玉担任校长,推动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等制度,领风气之先。把武汉大学建成当时中国最有活力的大学,武汉大学从教育部倒数几名提升到综合类前五,发掘培养易中天、邓晓芒、杨小凯等一代英才。

遗憾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988年刘道玉校长突然被免职(据说和湖北省委及下一任校长有关),武汉大学再次进入衰退。

直到2010年李晓红校长到任,带领武大创新进取,武汉大学再次迎来发展的新阶段。历史应铭记时代的推动者,也应把投机之人刻在耻辱柱上。

二、华中科技大学

(一)华科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为1952年设立的华中工学院,2000年由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和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成立。为国内顶尖高校之一,工科排名在前五左右。

(二)华科是不是武大分出

网上有说法华中工学院是武汉大学分出的,官方说法:“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4所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合并组成”华中工学院。

因此以上说法是不对的,但从当时看,三名筹备委员会委员,两名是武汉大学的(查谦教授、朱九思教授),说明武汉大学在创立学校起主要作用的。更何况前三任校长都是武大出身。所以虽然华中工学院不是武大分出的,但从创立起被打上浓浓的武大烙印。

(三)华工之父—朱九思校长

华工早期定位只是区域型重点大学,居然发展为国内顶尖大学,湖北人民要感谢朱九思校长,主持华中工学院工作三十余年,为华中科技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没有朱九思校长就没有华科的今天。

在武大在轰轰烈烈开展文革批斗时,朱九思先生求贤若渴,1972年-1979年收留全国专家教授600多人(到干校、到农场去拜访,通过各种关系把这些专家调到华科去),充实华中工学院科研教学。文革结束后曾对全国高校科研能力进行评估,华中工学院名列前茅,一鸣惊人。

另朱九思校长推行科研带动教学,率先开设激光、计算机、微波等新兴学科,以及推进文理科的开设,都体现朱九思校长的远见卓识。

另外华科师生应特别感谢刘昆山先生,文革期间在华中工学院任工宣对指挥长,一直支持朱九思校长工作,实现三个“没有”:学校主要领导人没有变、师资队伍没有散、科研教学设备没有滥,教师、干部受伤害较少。

(四)合并同济

2000年三校合并,更受关注的是同济并入,民间传言同济更倾向武大合并(毕竟有部分武大血脉)。但武汉大学不接受同济保留独立名字的原因,同济并入华中科技大学。如果传说是实。我们应再次对华科大气和远见表示钦佩。

三、总结

武大出身名门,但解放后多灾多难,有历史推动者,也有内斗破坏者,所幸最终复兴。

华科带着武大的烙印出生,有朱九思先生远见卓识,主政华中工学院30年,把华中工学院办成国内一流大学,继任者不断推进学校的发展。这一点要胜过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