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纸寿千年,墨韵万变,我不是一张简单的纸!

“笔墨纸砚”是文房四宝,我们耳熟能详,文房四宝的具体含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尤其是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的宣笔、安徽徽州歙县的徽墨、安徽宣城泾县的宣纸、安徽徽州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县的洮砚、以及广东肇庆(古城端州)的端砚。但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文房四宝已不再具体指某一地域的特定产物,而是泛指古代书房中常用的四种工具,笔、墨、纸、砚。



而要讲中国书画史,必定绕不开一个字眼——宣纸,作为我国传统的书法、绘画、古籍用纸,有“纸中之王”的赞誉。由于其制纸工艺复杂、严格,品质独特精良,千百年来通过宣纸绘制而成的书画,仍然保存完好,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可以说以宣纸作为中国古代书画、典籍的重要载体,传承了中华千年的文化,它如同一幅幅历史序幕,向世人呈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让我们一同走近它——宣纸。



1、悠悠千年,宣纸一路徐徐而来

(1)宣纸从何而来?

自东汉蔡伦(?-121年)改进原有造纸技术之后,后世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造纸工艺流程。造纸原材料的多样性,加上工艺的完善成熟性,纸张价格自然越来越便宜,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纸是越来越多,用起来也更加方便。约在公元3~4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当时最主要的书写材料,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与科学技术传播发展。但是,又产生了一些新问题,由于纸质地较薄,运输、存储过程中易于破损,年久之后还容易褪色,虽然解决了以往竹简那么笨重不易携带的不足,然而纸面易破损、字画书籍难保存却是亟需解决的痛点。这就不得不让人们寻找一种持久耐用、不易褪色的纸质,而宣纸的产生恰恰是顺应了这一历史要求。


关于宣纸的起源,有一个民间传说。蔡伦死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重操旧业。有一次他偶遇倒在溪边的一棵青檀老树,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细长洁白的树皮丝。于是,他突发奇想地割下这些细丝带回家中用作造纸原料,果不其然,这种细丝造出来的纸张质地优良且经久耐用,可以说这是宣纸的雏形。

以上虽是一则传说,但也说明宣纸在原材料的选材上是与众不同的,因而造就了其独特的秉性。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证实,宣纸源于唐代,或者说不晚于唐宣纸应该就有了,这与上述的传说并不矛盾。

举两个例子加以佐证,一是在《旧唐书》中记载,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在全国各地运到京城长安的进贡物品中,来自宣城郡的船中有“空青石、纸、笔、黄连”等贡品。在《新唐书》中又出现了“宣城郡土贡有银、铜器……笔、纸、署预……”等字眼,以上文字记载表明,在当时宣城郡就已经盛产纸笔,而且质地优良才会被当做贡品。



但是仅此佐证还不够,“宣纸”一词出现的源头在哪,仍是值得探索,这是佐证二。从现已查到的古籍中首次提到“宣纸”一词的为唐朝张彦远(约815-875年)的著作《历代名画记》。

书中这样写道:“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益。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古时好塌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

可以说这是对“宣纸”一词比较全面的概括和定论,也证实了源于唐代的这一说法。

再来看看史籍中提到的“宣城郡”,宣城郡最早是在东汉设置,因境内有宣城县而取作郡名,后来历朝历代多有兴废,至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将宣州改为宣城郡,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又废宣城郡为宣州,实际上仍然是那么一块行政区域。这在时间、称谓上与前文提到唐朝天宝年间的宣城郡对应上了。


唐宣州在今日行政区划图的位置


我们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不断绝,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善于追本溯源,因为有了源头,才能顺此源头一脉相承,再结合以地域特色,也就不难追溯了。从史料上来看,宣纸显然是具有地域特色的物产,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一说到汾酒,我们能想到是山西的,一提到苏绣,那是苏州地区的名绣。

(2)宣纸的传承发展筚路蓝缕

由此我们可知,宣纸因宣城郡而得名,宣城郡实际上是指现在的安徽宣城市一带。为什么又是宣城盛产宣纸呢?这又不得不说宣纸所选用的材料,在前面的传说中我们提到了孔丹采用青檀树皮造纸的故事。在宣城下辖的泾县这个地方,据《泾县小岭曹氏宗谱》记载,曹氏先人在宋末元初时期为避乱世,率族人迁居泾县小岭,当地偏僻安全,然气候宜人,水质清净,盛产青檀树木。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维持生计,勤劳智慧的小岭人民便因地选材利用青檀树皮开始了“宣纸”的试制和生产,将其发扬光大。这一时期的宣纸基本上与后世所说的宣纸,在选材、涵义上是一致的了。


青檀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用纸需求的多样化,至明朝中叶以后,宣纸的原料已非采用青檀皮单一原料,而是掺和了沙田稻草,有效地弥补了因采用单一青檀皮造的纸张质地较硬、柔韧性不足等,因而,一时宣纸成为文人墨客书法绘画时的首选。及至清代,“宣纸”已经普遍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作为原料,这样既省料又降成本,思路与今人的并无差异。生产工艺的改进,造纸效率的提高,纸张质量的提升,宣纸已从宫廷御用制品,走向了更广阔的阶层。1915年,宣纸在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斩获金质奖章,这极大地提升了宣纸的国内外知名度。


沙田稻草


时至今日,人们延续了这种古老的配方,仍然是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宣纸,只不过现代工艺更加精湛、效率更高而已。由此也产生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按纸面洇墨程度分类,宣纸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按原料配比分类,可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此外还有其他分类方法。


不同颜色的宣纸


至此,宣纸的起源、发展脉络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现在有必要对其严肃地定义一番。来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宣纸国家标准的权威定义是:采用产自安徽省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并利用当地独有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流程和独特配方,在严密的技术监控下生产的,具有润墨性、耐久性、抗腐性兼具的独特性能,主要供书画、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级艺术纸张。

以上论述解决了宣纸是什么,从哪来的问题,那么宣纸有哪些独特秉性,用起来如何呢?请继续看下文!

2、独特秉性,铸就不朽的千年魂

自古以来,关于宣纸的溢美之词从来不乏,如“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大文豪郭沫若也曾称赞道:“宣纸是中国人民的独特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由于宣纸的独特秉性,千百年来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那些保留至今的精美书画作品,绝大多是以宣纸为载体的,因而宣纸也赢得了“纸寿千年”的美誉。



从前面关于宣纸的定义和赞美之词中,我们不难发现宣纸具有以下独特秉性:优异的润墨性、良好的变形性、极佳的耐久性和显著的抗虫性。下面详细叙述。

(1)优异的润墨性:决定墨迹的深浅与长短

细心的读者朋友有这样的感受,同样的笔在不同的纸张上书写时,字迹的笔墨散开程度不一样,如果在卫生纸上写字,这种散开的程度更明显,未等字迹干完,墨迹早已散开了花一般,根本无法辨识。这里就涉及到润墨性的问题,更通俗一点讲,就是墨汁在纸上的散开程度如何,专业一点讲就是润湿表面张力问题。你可以想象荷叶上的水珠,水龙头缓缓垂下的水滴,这些都是典型的表面张力现象。

再回过头来讲宣纸的润墨性问题,前面已经讲说过宣纸是采用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经后续多种工艺制作而成。宣纸之所以有优异的润墨性,恰恰与这两种原材料的微观结构密切相关,墨分五色也是此理。根据现代微观分析手段,通过扫描电镜可以发现青檀树皮与沙田稻草的表面微观结构截然不同。



研究发现青檀树皮的细胞壁结构成细长纤维状,表面经自然干燥脱水后,细胞壁必然发生收缩,而呈现长轴状排列的“褶皱”,并且是有层次感的,一旦墨汁滴在上面,这些干瘪的“褶皱”立刻吸收墨汁,变得饱满起来,不同层次的“褶皱”,因而呈现不同层次的墨迹,给人以立体层次感。沙田稻草的微观结构则与之不同,呈现纤维短而宽的特点,这样生产出来的宣纸匀度和柔软性比较好。再加上造纸过程中加入的生石灰,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碳酸钙附着在青檀纤维内部,这是非常好的吸湿性材料,既能提高吸湿性,又能起到中和作用,防止纤维素酸性降解。


纤维的微观结构扫描电镜照片(左图) 纤维实物(右图)


因此,归纳而言,青檀树皮的微观结构像一个墨囊,决定着墨迹的深浅与扩展能力,沙田稻草则辅助使纸张更柔软均匀,按照一定比例两者完美结合

。宣纸优异的润墨性也就不难理解,文人墨客因而更加用墨自如了。

(2)良好的变形性:确保纸张的稳定与平整

这一特性指的是宣纸在吸墨后,表面不发生变形,如不起敲,不毛糙,而是保持表面平整与一致性。这一点对于书写绘画来说太重要了,试想好不容易出来一副作品,结果表面起拱、边角弯曲,势必对于书画的观赏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就是利用青檀皮制造的宣纸,其干湿收缩率变化较少,加上与沙田稻草纤维结构交错分布,当墨汁沾在宣纸上时,纸张的变化也基本上是均匀的。


平整带纹理的宣纸


这里告诉一个小诀窍,新买来的宣纸一定不要急着用,而是要多放一段时间,这样的宣纸用起来平整性会更好。有经验的书画家往往一次性购买很多宣纸,留着慢慢用,就是这个道理。这方面是有研究证实过的,当宣纸暴露空气中时间越长,其与空气中的水分交换越达到平衡状态,到后期基本上就稳定了,再受外界天气的干燥、潮湿的影响微乎。这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平衡状态就是最佳的状态,此时便可以尽情挥洒墨笔,而不用担心纸张变形。

(3)极佳的耐久性:保障书画的长久与收藏

有了前面两个独特秉性,那么宣纸极佳的耐久性也就是顺理成章了。对于宣纸的保护而言,外界自然条件无非就是光、热、水、虫或者微生物等破坏。这方面的研究也证实,在自然加速老化试验条件下(通俗一点讲,就是在实验室中通过设置实验参数来模拟真实情况下的情形,但由于是加速试验,所以相应的参数会上调一些,比如温度由室温上调至105℃),宣纸比普通的纸更能长久保存。


宣纸书法作品


这一结果归根结底,还是与宣纸制作原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制作过程纤维中留存的碳酸钙有关:长而韧的青檀皮纤维,短而宽的沙田稻草纤维,加上由于碳酸钙存在造成的宣纸呈弱碱性,因而宣纸具有极佳的耐久性。曾有人做了一组对比试验实验,通过老化实验表明宣纸的耐久性是最好的,可外推算可知寿命最低可达1050年,如果能妥善保管,保存时间还会更长。这也就是为何古时的一些宣纸字画能够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4)显著的抗虫性:虫来我不怕,保书画平安

古语言:“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意思是说经常运动的东西不容易遭受侵蚀,那么对于宣纸而言呢,宣纸本身可不是动态的,它又是怎么做到抗虫的呢?现代研究表明,并没有不被虫蛀的宣纸,只是相较于其他纸质,宣纸受损的程度非常小而已。

总结起来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宣纸的制作原材料是青檀皮纤维,这种纤维虫子不爱吃,虫子也会挑食的,专爱吃蛋白质纤维如大豆蛋白纤维;二是在造纸的过程纤维壁上残留一定的碳酸钙对虫有一定的毒害作用。最后当然就是拒虫在外,可保书画平安,但是对于非常珍贵之字画,亦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妥善严格保管。



以上四条是宣纸最显著的特性,当然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可能有挂一漏万之嫌,但正是有由于宣纸的这种独特秉性,宣纸如若用于写字则骨神兼备,用于作画则栩栩如生,这些宣纸书画作品遗传千年,造就了中国文化不朽的千年魂。

3、许你原料,可还世人宣纸梦否?

我们知道最早的造纸主要流程为原料的分离、打浆制纸浆、抄造成型薄片湿纸、湿纸晾干成纸张这四大主要步骤。汉代以后,虽然经后世对工艺的不断和发展,但这四个基本流程并没有变化。显然,制作宣纸是一项繁复细致的工艺,整个生产过程需要18道大工序,包含100多道小工序,从原料准备到成品的生产周期需要至少一年。



因而,宣纸的制作非一朝一夕之功,是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如果许诺你以原材料,可否展现一下宣纸制作之路,圆世人宣纸之梦呢?下面简要绘制宣纸的手工制作流程图,还原一下这门古老的技艺。


手工制宣纸工艺流程图

我们不难看出,现代手工制宣纸工艺,仍然是沿用了古老的四步流程法,只不过是现在的工艺更加精细、生产设备条件也大大改善,造纸效率明显提高而已。

首先,把好原料关是第一步,这是生产上等宣纸的必要条件。宣纸所用的原料,来自宣城泾县所产青檀皮和沙田稻草。青檀树是中国特有的树种,树皮纤维细长既有强度又有韧性,是造宣纸的上等原料。皖南山区种植水稻,在收割稻子之后,加以采集沙田稻草。青檀的木类植物长纤维和沙田稻草的草类植物短纤维以适当的比例混合,使得纤维之间能紧密聚合,无需胶合粘连,所造的纸张强度好、韧性佳。制浆过程再配以当地独特的溪流水,好料加好水,宣纸制作已经成功了一半。


原料晾晒


其次,需要强调一下“制浆配料”过程,在经过多重复杂工艺获得皮料桨与草料桨之后,两者的比例混合是个经验活,根据后续需得到的宣纸类型来配料。

如需要得到棉料,配比是四成皮料+六成草料,得到净皮为六成皮料+四成草料,特种净皮是八成皮料+两成草料,纯皮则为全部皮料。此外,这一过程还需要加入药料“杨桃藤汁”,俗称“纸药”,在当时可是制造宣纸的秘方,加入之后,可使制浆分散均匀、便于捞纸成片叠放而不粘连,相当于现在化学工业上的“分散剂”。当然能获得这种功效的不仅限于杨桃藤,还有黄蜀葵、刨花楠、白榆皮等。


抄造过程


同样地,“抄纸成型”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在配完桨之后,要进行捞纸。需拿着特制的捞纸竹帘,在纸浆池中进行捞纸,用力要均匀,确保每次捞出的纸重量一致,这样出来的纸就成型了。有媒体曾报道,现代机器生产宣纸的过程往往是在竹帘捞纸这一过程控制不好,因而生产出来的纸并没有人工的好。这实际上表明生产宣纸这种精细活,是凝结了众人的心血与汗水,是当代工匠精神的直观体现。


竹帘捞纸


最后,进行晾干纸张,将捞出来的湿纸一张张揭开至于太阳底下晾晒,现在可借助于烘干墙快速晾干,人工再用刀具修整边沿,一刀刀下来,整齐堆摞。我们现在常听说的“买一刀宣纸”,实际上也是由此而来,一般一刀纸100张,但古时也有25张、70张之说法。


烘干墙晾纸


经过以上几个步骤,一张张质地绵韧、手感润滑、纸面平整、整齐切边,有隐约竹帘纹的宣纸便呈现在世人面前。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此繁多的工序和超长的周期,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这注定了每一张宣纸的得来都是弥足珍贵。因而,它也不可能像普通纸一样在生活中使用广泛,而是成为书画、典籍等高档专用纸。

总结与感悟

总而言之,宣纸凝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与智慧,它不是一张简单的纸,在每一张宣纸的背后都蕴含着人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当下值得借鉴与弘扬的。宣纸还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的根与魂,让它们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宣纸不仅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新时代的历史发展潮流中,宣纸必将以“纸寿千年、墨韵万变”之绚丽姿态,继续绽放光芒!


(注:为叙述方便,所选图片源于网络,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