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嬰兒死在媽媽的監控裡!一場“科學育兒”的悲劇


邦主有話說:真的難以想象,一個三個月大的小嬰兒,竟然會在媽媽的監視下離開這個世界!


事情估計大家都已經聽說了,一位媽媽參加了名為“芝士小餛飩”的博主所做的收費育兒群,按照群內老師的指導,給三個月大的女兒做“睡眠訓練”。


他們推崇解鎖趴睡、分床睡,使用的方法就是早已經被唾棄的“哭聲免疫”。


監控視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在睡覺的時候翻了身,頭被埋在了被褥裡,孩子大哭求救,渾身劇烈抖動,本能地想翻回來,可是顯然做不到,直到耗盡了自己的體力永遠離開。


▲孩子的腳還被卡在了圍欄裡


這個視頻實在太慘烈了,身邊幾乎每一個看到的媽媽都說:每一秒都讓我想立馬衝到這個孩子身邊,去幫幫他。


孩子的媽媽呢?她沒有相信母親對於孩子的本能,而是選擇在微信群裡無腦地求助:



無數次挽救孩子生命的機會,都在群友熱心的“幫助”下溜走,直到又一個多小時之後,媽媽進去餵奶,才發現孩子已經沒呼吸了,床上還有口鼻的血跡。



寶寶在床上大哭,痛哭地掙扎求生,媽媽在群裡問大家要不要進去看看,這簡直是親子之間最恐怖最悲哀最遙遠的距離。


“愚蠢、傻X、沒資格當媽……”這個事情一出,網上盡是對這位媽媽的謾罵和對孩子的惋惜。


但是,到底是什麼讓一個媽媽喪失了基本的判斷能力,有著強烈的預感女兒可能會悶死,還是堅持要讓她解鎖趴睡技能?


我理解做新手媽媽,是一段摸黑走路、謹小慎微、對育兒知識如飢似渴,又很容易輕信任何育兒知識的無助時光。


但醒醒啊,不管是做媽媽,還是對待我們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光孩子需要,我們更需要。


糖妹出生的時候,正是哭聲免疫法盛行的時候,很多媽媽加入各種群,學習如何讓孩子“情緒穩定,不愛哭”


拜託,這個方法的理論基礎是把孩子臆想成了八面玲瓏,見風使舵,唯利是圖的奸詐小人啊。


因為孩子極其會看媽媽的臉色,利用媽媽的善良,所以哭的時候不能抱,不哭的時候獎勵一個擁抱,時間長了,孩子知道只有不哭才有獎勵,就不會再哭了!


我的天哪,這套理論乍一看有幾分道理,但仔細想想它成立的底層預設,就不攻自破了。


把孩子當個孩子吧,他們不是動物,也不是惡人,是用哭聲告訴我們自己需求的可愛的孩子啊。


我記得在之前的文章裡,我吐槽過很多次哭聲免疫法,然而如今糖妹都5歲多了,這麼惡毒的免疫療法依然盛行……


冷靜下來之後,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是:在育兒路上,究竟怎樣做,才能在焦慮和信息爆炸中保持獨立思考,如何才能識破那些穿著科學外衣的偽科學,如何讓孩子真正健康、快樂地長大?



在心痛和指責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反思自己


我們都在痛罵這位媽媽的愚昧無知,但是回想一下,類似的坑又有幾個媽媽沒有踩過呢?同樣中招的,就有我。


女兒從月子裡開始就逢睡必哭,最嚴重的時候從晚上六七點一直哭到凌晨5點,情況好的時候也要每隔一兩小時哭醒一次。


為了改善女兒的睡眠,我在網上翻各種帖子,買了各種書回來看,其中被很多人奉為權威的《嬰幼兒睡眠聖經》就極力推崇“哭聲免疫”。



經歷了無數個崩潰夜晚的我心動了,小床、監控一切準備就緒,但真正在門外聽到孩子的哭聲時還是心軟了,現在想想,多虧相信了自己母愛的本能。


很早之前馬伊琍就在微博上發文說,非常後悔在大女兒小時候使用了“哭聲免疫”,身邊同樣後悔的媽媽也不在少數。



最容易掉進坑裡的時期,大概就是剛剛當上媽媽的月子裡了。



這個事件之後,身邊很多媽媽都在反省自己,為什麼會一次又一次的掉進育兒坑裡?除了希望養娃之路更輕鬆,更深層的原因還是在於我們真的太焦慮了


剛出生的時候,迷信孩子的第一口奶一定要吃母乳,覺得新生兒都自帶口糧,寧願餓著也不給孩子餵奶瓶;


孩子半歲吃輔食,為了更有營養更有食慾,一定要跟著教程工序複雜擺盤精美,聽說吃什麼能開發智力,花大價錢也要買回來;


孩子摔個跟頭,說是感統失調;孩子不愛說話,就成了語言遲緩,需要去做語言康復……


焦慮帶來的盲目,讓媽媽們更相信花了錢之後買來的心理安慰,其實說到底還是自身知識儲備不足帶來的不自信。


每次有負面事件發生時,我們都在說識別靠譜的信息,學會獨立思考實在太重要了!沒錯,可是如何做到呢?


最先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學習來充盈自己獨立思考的底氣,然後接受孩子之間的個體差異,允許自己和孩子都慢下來。


回想一下,當初我沒完全掉進睡眠訓練的坑裡,除了母愛本能,還要感謝手邊的另外兩本書:《無條件養育》和《西爾斯親密育兒》,是它們告訴我,別擔心會寵壞孩子,早期建立起的安全感將是她受益一生的財富。



所以我想,對於獨立思考來說,還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兼聽則明。


很多“偽科學”單獨看起來都很科學完善,不能看了一本書或者聽了某個專家的言論就無腦地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侷限,只有多聽不同的觀點,瞭解得越多越全面,才能有更大的幾率識破謊言。


不是看過一點育兒知識,就敢說自己是科學育兒?


開頭事件中還有一個細節值得我們思考,那個群裡的不少媽媽,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充當著“科學育兒的專家”


我們這一代媽媽,生活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網上育兒號、母嬰博主一大堆,但究竟有幾個才是真正的“專家”?


據我所知,有的人根本沒有系統學過育兒知識,沒有完整地閱讀過相關書籍,靠著零散拼湊來的內容和震碎三觀的標題,就成了網上坐擁幾萬粉絲的母嬰育兒博主,而且內容還是本應該非常嚴謹的醫學知識。


雖然在介紹裡拿著家人執業醫生的資格為自己貼金,但實際上甚至連文章都是找人代寫的。


這樣的“博主”真心不在少數,“芝士小餛飩”的收費群中,有很多導師也只是曾經的學員媽媽而已。


還有更多的人,只是聽別人多說了幾句,多看了幾篇網文,就覺得自己是科學育兒的典範,到處為人“指導”,甚至動不動對別人的提問冷嘲熱諷。


最近,有位朋友因為1歲多的兒子不肯戴口罩,到媽媽群裡提問,希望能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結果消息剛發出去,就有一群人跳出來指責她:


“怎麼可能戴不上,我家寶寶特別淘氣都能戴口罩”

“還是偷懶圖自己省事,孩子扯你為什麼不抓緊他的手”

“不給戴口罩,對孩子也太不負責了”


還有這次事件聊天記錄中,讓我覺得很扎眼的那句『這問題又不大,為啥慌張』



科學是溫和的慎重的開放的,它歡迎爭論與例外,理越辯越明。凡是告訴你,必須跟他一樣的人,無論學歷多光鮮,本質上都是洗腦。


這種開啟上帝視角的姿態感,多看過一些多積累了一些經驗就以為自己站在了宇宙中心,才不是科學育兒會有的樣子。


孩子不是算術題,沒有一個公式,可以解鎖所有的孩子,我們需要學習新的知識,需要學會辨認,但也更需要保持包容和謙卑。


當然要愛孩子,但也要避免另一種極端


悲劇發生之後,似乎一夜之間,全世界都在唾棄“哭聲免疫”的無情和極端,都在說要給孩子溫暖和愛。


我們當然要愛孩子,而且要避免家長自嗨式的愛,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在被愛著才行,但是同時也一定要警惕,不要走進了另一種極端。


一位從來不兇孩子的媽媽,因為孩子多次摔碎自己手機,忍不住兇了他,卻被指責為什麼不把手機藏好不讓孩子碰到。



《無條件養育》一書中曾說:做一個靈活變通的家長,不要那麼死板,不要害怕打破規則,但是要明確告訴孩子,這只是個例外。


愛孩子不等於溺愛,我們需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和因情緒而產生的行為,但並不是說要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和期待。


最近和很多媽媽聊了這件事,大家共同的感受都是,育兒沒有標準答案,更沒有捷徑可走。


在“當爸媽”這件事情上,大部分人面對的問題,都是沒什麼絕對正確的解決方式的,很多人都要不斷地摸索,甚至是頻繁的自我否定,才能找到自己的“航線”。


在焦慮和迷茫的時候,除了要聽“專家說”,也別忘了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這份親子間本能的連接,比其他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