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测大厂日月光涨价,半导体行业产能告急


继8寸晶圆产能紧缺涨价、半导体元器件上涨、覆铜板等原材料上涨后,由晶圆紧缺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继续传导至封测领域:受产能紧缺和原材料上涨影响,封测厂第四季已经陆续针对新订单调涨价格20-30%,明年第一季将再全面调涨5-10%

产业链最新消息显示,除台积电、三星电子外,其他晶圆代工企业均已上调8寸晶圆代工报价,2021涨幅至少20%起跳,插队急单甚至将达4成


两度涨价,增招3000人

日月光涨价详情及原因


龙头大厂日月光投控在调涨第四季新单及急单封测价格后,近日已通知客户明年第一季调涨价格5-10%,以应IC载板及导线架等材料成本上涨,以及反应产能供不应求市况。除此之外,日月光也对外发出增招信息:

日月光高雄厂将增招3000人。

日月光表示,2021年,5G、笔电、平板及网通设备的需求持续畅旺,封装打线产能满载,人才需求也提升,预计将增招3000人,对象以制程工程师、研发工程师、自动化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及基层技术员等职务为主。

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

日月光半导体是一家半导体封装与测试制造服务公司,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封测厂,市占率为23%

知情人士表示,这次调涨的业务内容以封装为主,已通知客户调涨封装接单报价,涨幅则看封装项目而定,目前以打线封装的产能最为吃紧,其次为覆晶封装。据了解,日月光这次调涨幅度约3-5%,将在IC封测业界起领头羊的作用。

业界预期,日月光、颀邦、南茂等涨价后,包括华泰、菱生、超丰等业者亦将跟进。法人表示,封装产能明年上半年全面吃紧,价格调涨势不可挡,看好日月光投控、超丰等封测厂营运一路好到明年第二季。

业界分析其中原因:由于封装是以量计价,产能全面吃紧代表晶片出货数量创下新高。

原本堆积在IC设计厂和IDM厂的晶圆库存开始大量出货;疫情下PC、笔电、游戏机等需求大量爆发,芯片出货量也剧增;汽车电子市场开始回暖,车用芯片急单大单涌入;5G手机大量销售,芯片用量大幅增加,占用更多封装产能。

业者指出,晶片供应链库存向后段移转,疫情再起带动远距及宅经济商机,车用电子市场景气回温,5G手机世代交替,这些大趋势至少会延续明年一整年,所以封装产能至明年中都会供不应求。


从日月光涨价看产能告急


纵观日月光此次涨价,其涨价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首先,封测处在半导体的制造环节,往上连接着晶圆、半导体材料,往下连接着芯片成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封测厂的上游和下游已经出现调涨情况,其中覆铜板、IC载板等材料上涨是本次涨价主因(IC载板能够保护电路,固定线路并导散余热,是封装过程中的关键零件,占封装成本的40-50%);

其次,在封测产能满载的背景下,价格太低或毛利率不好的订单不接,客户为了巩固产能也会自动加价,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日月光封装的涨价,加价抢产能在8寸晶圆代工领域同样适用且在先前已经应验。

作为封测大厂龙头,日月光财报的跌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行业的景气值。从2019年Q3开始,除了今年第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出现下滑外,日月光的财报一直处于增长状态。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晶圆代工企业财报的变化和日月光财报的走向基本一致,和日月光一样,台积电、华虹半导体、世界先进、中芯国际等纷纷创下第三季度营收历史新高。

晶圆代工大厂2020 Q3财报详情,可查阅文末推荐阅读。

日月光财报

2019 Q3:合并营收1175.57亿元,环比增长30%、年增9%;毛利率16.3%,较上季的15.4%略高,但低于去年同期17.1%;

2019 Q4

:营收新台币1160亿元,同比增长2%。当季营业净利新台币87亿元,归属于本公司业主的净利为新台币63.8亿元。全年合并营收为新台币4132亿元,同比增长11%;

2020 Q1:受淡季影响,合并营收季减22%;

2020 Q2:整体的营收为1075.49亿新台币,高于去年同期的907.41亿新台币,也高于上一季度的973.57亿新台币;

2020 Q3:合并营收1175.57亿元,环比增长30%、同比增长9%,创下季度营收历史最高。


增长的原因可分两个时间点来看:疫情前主要受产业复苏影响,疫情后和此轮晶圆产能紧缺涨价、华为915前“拉货”及后续影响有关。

相关信息显示,自今年8月上旬开始日月光等封测厂的逻辑芯片已经开始满负荷运行,同时受华为“拉货”效应、产业旺季、疫情后需求回补、晶圆代工厂转旺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台湾封测9月底已将今年底前订单全部接满

,但因客户积极追加下单,封装产能已是严重供不应求,目前订单已经排至明年第二季度。

华为占日月光营收的10%,封测产能吃紧的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则体现在915之后,被砍掉的华为产能迅速被其他厂商填平。日月光指出第4季影响程度为0%,今年前3季失去的营收和产能其中比重逾75%,已被其他客户回补;其它的25%,将在明年第1季底前回补。

晶圆涨、芯片涨、封测涨、终端产品涨、原材料上涨,像极了今年三四月份的口罩:口罩涨、口罩机涨、熔喷布涨……最后导致的结果便是:无论哪个环节涨价,在变动疯狂的行情里,其他部分都会涨价。
但两者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除了消费群体不一样外,在于芯片制造环节的“刚性供给”:无论是晶圆厂和封测厂,其建成和运行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

相关信息显示:一条12寸晶圆产线的投入高达100亿元;日月光8月份启动新建的K13工厂预计投入

260亿新台币兴建厂房和扩充封测产能,预计2023年完工。

按照产业链从上游晶圆厂封测到现货市场终端市场的发展逻辑,晶圆产能紧缺引起大缺货的概率极大,其中需要3-6个月的周期才能映射到市场上。

从目前来看,从7、8月开始的晶圆产能紧缺的确已经传导到半导体产业链的多个环节,但其中的影响因素太多,缺涨的阵痛在“拉货”没有完成之前还会继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