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贵姓?汉魏时代何以盛行姓氏“高低贵贱”之分?

在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社会,姓氏在汉族这个中国的主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它不但标志着一个人的血统,而且还标志着一个人的门第和地位,同时也是宗法制度的表现。

一姓一族常用家谱或宗谱记载他们的变迁始末及家族承袭关系。应当说,一姓家族较早时基本上集中于一地,后来随着历史的变动,帝王分封子弟功臣和先朝后裔,建立了许多诸侯国,形成很多氏,也就是后来的姓。

刘邦画像

秦汉两朝,因秦朝短暂,姓名文化尚未形成鲜明特征,仍带有战国时期的印记。长达四百余年的西汉和东汉姓名文化亦有明显区别。汉魏以来,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帝王、功臣、贵戚之姓取得尊贵地位,享有社会的某些特权,可以左右当时的政治局面,逐渐形成一些豪门大族。如刘邦建立汉朝,初封异姓王,后改封同姓王,刘姓因此散居各地。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是刘邦之孙、长沙定王刘法的后代,算起来他是刘邦第九世孙,但他是南阳蔡阳(今湖北省枣阳市)人。三国刘备本事涿州(今属河北省)人,他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而刘胜与刘发为异母兄弟。

车丞相画像

汉武帝时有丞相田秋林,年老而未退休,刘彻特许他乘车入宫,时人称为“车丞相”,他的后人以此为荣耀,为光宗耀祖,即以车为氏。东汉时,除皇族刘姓为第一姓外,还有所谓“四姓小侯”,即外戚樊、郭、因、马四姓。汉明帝曾为四姓子弟单独设立学校。

史载,东汉末年战乱,“关中百姓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可见,战乱也是造成姓氏混杂,促成民族融合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官宦。古代做官都在异地,后来子孙在当地定居,成为当地一姓。三是移民。封建国家为补充边远地区人口,或为了补充某些地区因战争、饥荒造成的人口短缺,采取强制性的移民措施。秦始皇曾嫡戍50万往岭南,这些北方人成为广东客家人的一部分。三国魏时,因关中饥荒,曾从河北一带移“农夫五千人”往陕甘一带。

孔子画像

当代学者认为,自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姓氏和家庭的这种变迁,往往记录在封建时代的家谱里,尽管家谱是随着门阀制度而兴盛起来的一种典籍,但我们不能把它与封建糟粕等同。封建社会修谱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纪录家族血统的承袭关系,但在客观上却保存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些真实史料,为我们研究某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情况和人口变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如湖南岳阳孔子后裔支系所藏《圣裔宗谱》,是孔府最后修撰的一套最完整的家谱,对孔子家世记载甚详。1980年发现的昆明岳飞后裔所藏的《岳氏宗谱》,载明岳飞子孙的一支如何迁往云南。

中国人注重姓氏,以姓氏为自己的根基和归属;中国人也注重名字,因为只有名字才是自我的存在。古代中国人为了表示自己的某种理念和追求,还往往要取一个或几个“号”。我们今天的“名字”,其实只是古代的“名”,当今社会已不大流行“字”了,“号”俨然已成为历史的一种回忆罢了。

霍去病影视形象宣传图

由于汉代国力强盛,汉代人取名与国运往往联系在一起。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含义取名的如:赵充国、赵广汉、韩安国、张安世、于定国、孔安国等。以祈求长生不老的含义取名,人们起名多用延年、延寿、千秋、去病等。

秦代重法家,汉初崇尚黄老之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所崇尚的忠、孝、仁、义、礼、乐等理念便深入人心。汉武帝喜用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将察举孝廉确定为选拔人才最重要的科目。因此,在许多汉朝人的名字上,都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

单名一直是汉代以前中国人取名的主流,从西周至春秋战国乃至秦朝,取单字名的人远比取二字名的人多。在两汉皇帝中,西汉皇帝只有昭帝刘弗陵、平帝刘箕子(后改为刘衎)取二字名。东汉皇帝则无一不取单字名。西汉名人中,如周亚夫等取二子名的并不鲜见。而到了东汉,取二字名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了。

单于画像

东汉人流行单字名,与西汉王莽辅政实施“二名之禁”有关。据《前汉书-匈奴传》记载,“时莽奏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因使者以风(讽)单于,宜上书慕化,为一名,汉必加厚赏。单于从之。”可见,汉朝禁用单字名的法令,已经派使者传递到了匈奴单于手上。匈奴单于随后上书称臣,顺应时势改名为“知”(原名“囊知牙斯”)。在此之前,《春秋公羊传》也说过“二名非礼也”,但此处“二名”非指二字名,而是指两个名。表明在周秦时期,一个人取两个名是不合礼数的,但取二字名从来不在禁止之列。

王莽禁用“二字名”的目的是“复古改制”。他认为“秦以前复名盖寡,遂禁复名”,“复名”就是二字名。王莽的长孙原叫王会宗,后改为王宗。因自画服天子衣冠像,刻铜印三枚,与其舅合谋继承大统。事发后,王宗自杀。王莽大怒,废了王宗之名,恢复原名,以示贬辱。这件事对后来几百年的取名规则产生了极大影响,在王莽当政时期,无人敢取“二字名”。王莽覆灭后,虽然人们已不用遵守“禁二名”的法令,但取单字名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不仅东汉人全部取单字名,连三国人、西晋人也把单字名视为理所当然。直到东晋,才打破了王莽时期遗留的“戒律”,陆续有人取二字名。

汉代张氏以清河为郡望

一姓一族,推崇高门大姓、出人头地的封建思想,产生了所谓的“郡望意识”。“郡望”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人们纷纷注重出身,看重门第,是封建社会普遍的社会心理。比如,刘姓以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为郡望,陈姓以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一带)为郡望,周姓以汝南(今河南上蔡一带)为郡望,张姓以清河为郡望,王姓以太原为郡望,杜姓以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为郡望,等等。不管这些姓氏分布什么地方,他们都会以“彭城刘”、“颍川陈”、“汝南周”、“太原王”、“京兆杜”为荣耀。在南方沿海地区,也都能寻找到的印记。如福建省莆田一带的民宅上总嵌有“彭城流芳”、“颍川流芳”、“太原流芳”等,你一看就知道这家姓什么。

但现实生活也提醒我们,历史上多民族的融合过程,其实就是古代封建帝国政权的更迭、封侯、战争、逃亡、迁徙的过程,姓张的不一定是汉族,姓慕容的也不一定就是少数民族。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汉王朝遗留的门阀制度早已衰亡。

文/大国海疆

参考资料

1.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81年.

2.张晓虎等著《历史的回旋:神秘的律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3..程裕祯著《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4.插图均来自网络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 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