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闹市,默默无闻的上海市区第一座斜拉桥。

从上海火车站出发,当列车开出车站时总要穿过一座有着红色高塔的桥梁,这座桥梁现在看来并不起眼,但在30多年前刚落成时也曾创下过多个第一,它就是在上海市区的第一座斜拉桥——恒丰路立交桥。

斜拉桥在上海一直是解决长距离跨越河道或道路的主要桥型,上海最早的斜拉桥建于1975年10月,在松江五厍建成了主跨54m的新五斜拉桥,之后在1982年6月建成的泖港大桥则以主跨200米成为当时国内第一座跨度达到200米的混凝土预应力斜拉桥。

泖港大桥与新桥

在上海市区,当时的上海火车站坐落在天目东路宝山路口,于1908年建成启用,车站在八十年的运营历史中一直作为进出上海市的主要集散地,是上海陆上交通的中心和南北枢纽,虽经数次改扩建,终受地理环境限制,难以应付快速增长的客流,车站迁建计划随即被提上日程。

1987年前的上海火车站(老北站)

1981年3月,铁道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交筹建新站的报告,提出在既有上海东站原址基础上建设新上海站。1983年9月8日,因方案产生变化,又递交了《关于重新报送上海铁路新客站设计任务书的报告》的新方案,在新计划中,新上海站站厅的容纳人数扩大到1万人,站厅面积扩建到3.3万平方米,为疏通车站周边交通,规划建造大统路非机动车立交、恒丰路立交桥。待批复同意后,1984年9月20日,上海站新建工程开工,于1987年建成启用。

▲1987年建成的上海火车站

恒丰路立交桥作为上海站新建工程中的配套建设项目,因桥梁紧贴车站西侧,需跨越车站引出的沪宁线、沪杭线等共15股轨道,故采用之前已经多次试验成功的斜拉桥桥型。

恒丰路立交桥铭牌

恒丰路立交桥桥名源于桥南的恒丰路,恒丰路南起光复路,北至远景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建跨苏州河的汇通桥,因该桥俗名新大桥,故名新大桥路。民国3年(1914年)以路南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办的恒丰缫丝厂改今名。

桥北侧道路为1987年时的新建道路,道路南起交通路、北至沪太路,因在恒丰路北,故名恒丰北路。

恒丰路立交桥,桥下为恒丰路

恒丰路立交桥于1985年6月19日开工建设、1987年9月30日竣工,桥梁南起天目西路,北接沪太路,横跨京沪线、沪昆线、沪宁城际铁路以及上海轨道交通3、4号线线路,全长613.2米,其中主桥长151米,宽24.1米,桥下净空6.2米,中央设置3.5米分隔带以布置拉索,两侧各设宽7.5米车道和宽2.5米人行道;南、北引桥长462.2米,宽21.6米,其中车道宽16米,两侧人行道宽2.5米,不设非机动车道。

恒丰路立交桥主塔

桥梁设主塔一座,塔高49.97米,塔上布置15对共60根斜拉索与主梁相连,呈竖琴式布置。因是一座跨铁路桥,故桥塔设在铁路线路中间。

恒丰路立交桥于1987年建成时为中国第一座独塔单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以及上海市区第一座斜拉桥,桥梁是沟通上海火车站南北广场以及通往江苏省的重要通道。

立交桥横跨铁路线路与轨道交通3、4号线

随着城市快速更新,松江的新五斜拉桥已经不存,泖港大桥也将因新桥的建成而拆除,恒丰路立交桥也将在未来变成上海现存最早的斜拉桥。

在恒丰路立交桥建成后的第二年,南浦大桥开工建设,在之后多年中,上海建成了杨浦、徐浦、闵浦等多座斜拉桥,其跨度也越来越大,这些桥梁对上海的交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