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清风”,何时与为官清廉挂上钩的?

“两袖清风”这个成语,现在的用法有两种:一是比喻为官清廉,不贪赃枉法;二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穷得一无所有。“两袖清风”的原创者是谁呢?经过翻阅资料,一直没有找到。这正应了章太炎先生临终遗言所曰:“朴学从此中绝矣!”无法考证,遗憾归遗憾,但对这个成语使用的脉络有了新认识。

“两袖清风”的出处,共认而首推的是明代都穆著笔记小说《都公谭纂》:“人传其诗云:‘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故事讲的是: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为人贪婪,圆滑奸诈,在皇帝面前,靠拍马屁和花言巧语赢得宠信,对待下级则想方设法掠取​钱财。官员们了解王振这一秉性,为了让他在皇帝面前给自己说几句好话,就淘尽天下宝贝去贿赂他。每逢朝会之前,王振都会收到下级官员献上来的金银珠宝。

当朝有位巡抚叫于谦,他为人正直,为官多年清廉执政,从不贪污钱财,在任期间,一直过着清简朴素的生活。每次于谦进京办事,他都不给王振带礼物。他的同僚见状,就提醒他说:“你家境轻简,献不出金银宝贝无妨,但多少也要带些当地土特产吧,比如线香、麻菇、手帕之类的。”

于谦笑着举了举双臂,风趣地说:“我啊,就带来了这两袖清风。”同僚无奈地摇头,又建议道:“要不我替你送点?老这样不好。”

“多谢贤弟了。”于谦作揖致谢,“我素来不喜欢攀附权贵,阿谀奉承,只凭本事吃饭。所以我每次上来就带着两袖清风来,免得百姓在我身后说三道四。”

这件事传到王振耳朵里,他并没生气,而是对于谦尊敬了起来。这正是一物降一物,王振遇上对手了。

这个故事,是围绕于谦诗《入京》的再创作,属于文艺性质的。而与于谦同时代的另一位清官况钟,年长于谦15岁,在出任苏州知府任满赴京考绩时,为拒收群众送的礼物,也曾作诗云:“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绵。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

比于谦、况钟还要早的,有元中期文学家魏初《送杨季梅》:“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再如元末著名诗人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成语在元代,还不像于谦、况钟诗中的“两袖清风”,其与为官清廉没有什么关系。

再往前大宋时代,“两袖清风”也是属于个人生活情感的抒发,与为官清廉同样没有什么关系。如徐积《谢张才甫邛竹杖》诗:“满袖清风秋月淡,陶潜遶遍菊花篱。”黄复之《晚秋山中》诗:“琅然笑语响空山,两袖清风倚曲栏。”谢逸《武陵春·画烛笼纱红影乱》词:“捧碗纤纤春笋瘦,乳雾泛冰瓷。两袖清风拂袖飞。归去酒醒时。”这一股“清风”要比仅指“清廉”的内涵,还要丰满,轻盈飘逸。

“两袖清风”与为官清廉挂上钩,并流传了下来,影响甚广而深入人心的是于谦和况钟,两位清官的形象和诗歌作品相映生辉。人品第一,譬如宋朝蔡京,其字写得很棒,自成一体,却被奸臣的骂名所淹没了。再一个令人感慨的是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他老人家怎么也不会想到,历史总是那么的残酷。

众所周知,大明王朝是比较昏暗的,最终被贪官污吏所葬送。这也是朱元璋万万没想到,他杀了那么多的贪官,结果是越杀越多,这是没有从根子上解决问题。于是,清官廉吏就成了楷模和榜样,社会呼唤,文人墨客笔下更是呼唤,同时催生了廉政文化的发展。

通过翻阅资料,并没有找出“两袖清风”原创者,也许这个成语一开始是​在日常生活语形成的,而后才被运用到作品中,定型流传下来,因此,很难找到第一个创作者。但对这个成语的追根求源,摸清了使用脉络,也有了新的看法,最起码的是宋朝人抒怀“两袖清风”与为官清廉无关,到了明朝才被于谦、况钟牢牢地挂上钩;再一个收获,还是老根本,凡事人品第一,否则是站不长的,尤其是为官者。(文/蔡驷 图/网络) (文/图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