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妻情:东坡挚爱唯“三王”,三妻皆逝去,谁懂苏轼爱情的苦?

老话云:"家有贤妻,男人不做恨(恨,遗憾也)事。"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仕途是充满坎坷甚至是充满艰险的,但在感情上,他却幸遇三位贤妻,并且她们都姓王: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实际为侍妾),这大概就说明了"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吧!

1054年苏轼18岁时娶了第一任妻子王弗;1068年他32岁,在丧妻3年后,迎娶亡妻堂妹王闰之为妻;1071年,苏轼任职杭州时,因在西湖与朋友宴饮而邂逅12岁的歌姬王朝云,随后二人共同生活了22年。

笔者写作此文时,正值春光烂漫的三月天,偶发奇想,想以桃花、油菜花和樱花比喻苏轼的三位妻子。

王弗胸有诗书,聪慧美丽,故以从《诗经》中走来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朴实且浪漫的桃花为喻。

王闰之是个没什么文化的村妇,但是苏轼不可替代的贤内助,故以带着泥土气息的实用的油菜花为喻。

王朝云是苏轼精神上的伴侣,红颜知己,所以以最浪漫的樱花为喻。

王弗:幕后听言,指点文豪为人处世的聪慧娇妻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哪个高中语文老师在向学生讲授苏轼的这首《江城子·记梦》,不会介绍苏轼的第一任妻子王弗呢?

王弗在苏轼的脑海里,永远是聪慧、娇美的,永远不会老去,因为她只和苏轼生活了11年,在27岁便去世了。

也许是因为苏轼姐姐苏八娘包办婚姻的不幸(婚后遭夫家虐待而死),彻底伤了老父苏洵的心,苏轼的婚姻,竟有了自主的成分在里面。苏轼年轻时曾到岷江之滨的青神县中岩书院,向王弗的父亲王方求学,私下和王弗见过几面,甚至还发生传奇的故事。

传说中岩书院里有一泓弯月形的潭水,苏轼学习之余常去临水观景。苏轼想如此好水,岂能无鱼?于是击掌数声,潭中的鱼儿竟纷纷凌空腾跃,蔚为壮观。他便向老师王方建议,集思广益,为这美池取名。

王方遍邀饱学之士,集于潭前挥毫题名,竟无一可取,唯后来苏轼所题"唤鱼池",不落俗套且切题。此时,王方女儿王弗也派丫鬟送来题好的潭名,竟也是"唤鱼池",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顿时传为佳话,二人也互留美好印象。

王弗冰雪聪明且谦虚,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说,她一开始"隐藏了武功",从不夸耀自己饱读诗书。苏轼读书时,她总在一旁陪读,每当苏轼有遗忘处,她居然能给予提醒。那时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么高的学问,让苏轼也惊奇不已:问她别的学问,她也能答上来,更让苏轼刮目相看!

苏轼是一个大事不糊涂,小事糊涂的人。关键是人生由无数小事构成,大事却没有几件。王弗对苏轼为人处世方面的指导,无疑让他少走了不少人生弯路,少吃了不少苦头。

苏轼曾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穷人乞丐,眼里没有一个坏人。

因为苏轼眼里没坏人,所以他就看不出别人的短处,胸无城府,对所有人坦诚相待,无心机,不设防,让王弗担心不已。

聪明的王弗自有她的好办法,那就是"幕后听言"。苏轼与来访的客人座谈之时,这位聪慧的夫人就静静地站在屏风后面,侧耳倾听。客人走后,王夫人就走到幕前,细细与苏轼分析,评析他讲话时的得失。

"你和他根本不熟,和他费那么多话干什么?言多必失,你要多听他说……"某天客人走后,夫人就这样指点他。你别说,随手就能写出花团锦簇文章的苏学士,情商真的不高。"说话不能心迹全抛!速来的交情靠不住!"夫人这样教导他。

苏轼不管客人是生客还是熟客,总是习惯于口无遮拦,滔滔不绝地说出对某人某物的好恶,轻率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尽管他为自己的轻率,付出了无数次沉重的代价。

也许就是对大小孩苏轼和儿子苏迈的不放心,王弗在身患重病的时候,就向苏家推荐了自己的继任:她所熟悉秉性的堂妹王闰之,一位地地道道的农家姑娘,却性情温和,贤惠无比,堪能担负起照料苏家老小的重任!

王闰之:忍痛焚稿,以夫为天的患难老妻

1065年,27岁的王弗去世,1079年,苏轼走上漫漫倒霉路的起点——"乌台诗案"才发生。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1048—1093),默默陪伴了苏轼大部分的被贬生涯,包括他写出耀眼光芒华章的被贬黄州期间。

从苏轼在黄州写成的《后赤壁赋》里,我们可以依稀寻见王闰之体贴周到的身影。文中写苏轼和朋友在月明之夜,慨叹有客却无酒食。有人说今天傍晚刚捕到一条细鳞巨口的大鱼,就差美酒了。苏轼便回家向妻子王闰之讨酒。王闰之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大家带着酒和鱼,又到赤壁泛舟夜游,兴尽而归。

如果没有王闰之的细心周到,苏轼和朋友就不能在月夜的赤壁江上饮酒尽兴,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就不会有这篇名篇了。

王弗看人没看走眼,王闰之在黄州举家最艰难的日子里,精打细算地过着日子,把每月的生活费分成30份,挂在梁上,每日用度有规,盈余之钱就预备着苏轼招待客人。她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宅心仁厚,对待堂姐的儿子苏迈,和自己的儿子苏迨、苏过,都一碗水端平,绝无偏私之心。

我甚至想到,如果不是闰之肚量大,苏轼也不能把王朝云带回家,他就少了一个红颜知己,日后他被贬惠州,就无人能体贴照料,苏轼最后的人生岁月,将会漆黑一片!

王闰之以夫为天,不管苏轼的生活处于怎样的动荡之中,她都坦然接受,一心全为苏家的柴米油盐操持,甚至为苏家的安危揪心。有人说王闰之虽然贤惠,但她焚毁了苏轼的诗稿,使其"十亡其七八",破坏了文化。我以为,她焚毁苏轼的诗稿,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且是忍痛而为的。当时是怎样的情形?

家里的顶梁柱,堂堂一个连皇帝都敬佩万分的苏学士,因文字狱被捕时,被衙役们驱之如犬鸡,拖拖拽拽,完全失去了士大夫乃至人的尊严,全家妇女老幼几乎被吓死。

王闰之得知这弥天大祸全因小人在丈夫的诗文里寻章摘句、罗织莫须有的罪名造成,不禁胆寒心惊,连忙把苏轼留在家中的文稿悉数搜出,付之一炬。由此可知,王闰之此举是人的正常反应,是可以理解的。

苏轼关在牢里一关就是半年,被几个御史反复审讯,狼狈不堪,连遗书都写好了。在此期间,他思念着家人,特别是思念弟弟苏辙和老妻王闰之,留下了"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的诗句。老妻和他没过上什么好日子,有的只是担心受怕,苦苦撑家。

在苏轼违心招供走出牢房被贬黄州后,苏家的经济遇到最大困难,闰之毫无怨言,陪伴一代文豪到野外挖野菜,赤脚耕田,还达观地开导苏轼,苏轼甚至对她产生类似恋母情结的情愫。

王闰之病故时,葬礼隆重,苏轼亲作祭文《祭亡妻同安郡君文》,承诺"惟有同穴,尚蹈此言"。苏轼去世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在异乡河南省郏县小峨眉山合葬,实现了苏轼的夙愿。

王朝云:不合时宜,直指学士软肋的红颜知己

苏轼在其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写了周瑜在和小乔新婚燕尔之时,谈笑破敌的往事。当苏学士写着"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几句时,他的心湖上一定荡漾着侍妾王朝云的倩影吧!

红花好还需绿叶扶,学士才华绝代,还需美人衬托。如果1071年苏轼没有出席那场杭州西湖边的文友宴饮盛会,他和平生最重要的红颜知己、平生最后一位挚爱的女子王朝云,很可能会擦肩而过。

那年朝云才12岁,弦管初奏,朝云如一朵含苞的粉樱,轻灵旋舞,引起苏轼注目。席间几番言谈,苏轼深觉朝云的超凡脱俗、单纯可爱,当即送给她"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名句。

宴后他就为朝云赎身,幸得王闰之大度,朝云从此踏进苏家大门。朝云是忠贞之女,陪伴苏轼经历了被贬黄州和被贬岭南的最为艰难的人生岁月。直到苏轼被贬黄州后,朝云才有了侍妾的名分。

朝云从小孤苦,没能读书,苏轼只要有空,就教她读书写字。她学习兴趣颇浓,求知欲颇强,不久就粗通文墨,学问精进。1094年,苏轼被贬岭南惠州,朝云生死相随,与苏轼同甘共苦。"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两句诗也从侧面说明了岭南生活的艰苦。

秋日某天,苏轼新作《蝶恋花》词请朝云唱,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热泪挂腮。苏轼沉浸在二人相处的愉悦中,而这种愉悦,又被二人沦落天涯、伤春惜春的哀愁笼罩着,真是"人生有味是清欢"!

物质,精神,艺术,宗教,这就像人生四层由低而高的台阶,而王朝云陪苏轼,步步登高到第四层宗教台阶。

苏轼"外儒内道",不但其作品中洋溢着道家气息,如《后赤壁赋》中写一夜空飞过的仙鹤化为道士入他梦中,而且被贬到惠州后,他开始研究炼丹之术,研究道家呼吸吐纳之术,还尝试起节欲。朝云全力支持着他,做起他精神上的伴侣。

朝云在尼姑义冲的指引下,皈依佛门,和苏轼一样都做了虔诚的居士,每天吃素念经,青灯黄卷。1095年,朝云不幸染疾,病体日重,临终前,她还默念着《金刚经》的经文。

苏轼悲痛欲绝,特意把她安葬在惠州西湖边的孤山东麓,临近寺庙,以便地下的朝云也能听到晨钟暮鼓、佛音梵唱。朝云下葬三天后的夜里,风雨大作,清晨农夫发现她的墓前有几只巨大的脚印,苏轼便猜测是佛把朝云带去西方净土了。

我的爱不是从你开始,但是我的爱是从你结束。从朝云病亡的1095年,到苏轼病逝的1101年,苏轼的人生路上,再没留下任何一位女子的痕迹。

历代以来,人们对苏轼的两任妻子评价都很高,但她们都不能替代朝云是苏轼红颜知己的地位。有天苏轼拍着胖肚皮,问左右丫鬟:"你们说说看,我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一个丫鬟说:"老爷肚里装的都是文章。"苏轼摇头;另一丫鬟说:"装的是满肚子的见识。"苏轼也不以为然。

朝云故意不回答,惹得苏轼发问,才答道:"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抚掌大笑,连连称是。苏轼的不合时宜,在对改革的态度上可以明显看出来:他比改革派保守,比保守派激进,结果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连遭两派打击,一贬再贬,直至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

苏轼在此问题上态度"中庸",乃是真性情流露,并不去刻意迎合谁。

朝云从小命苦,能脱离火坑,追随苏轼,是她的大幸运,但也有大遗憾:一为和苏轼生的儿子苏遁早早夭亡,二为34岁即去世。1011年7月28日,在朝云离去5年后,苏轼也病逝于江苏常州。如果有来生,他们一定会在九天重逢吧!

结语:人生若只如初见,只羡鸳鸯不羡仙

相逢是首歌,相逢一世缘。"三王"之于苏轼,如依偎着同一棵伟岸大树下的灼灼桃花、金灿灿的油菜花和浪漫樱花。他们的爱情故事,流芳百世,就像那花香袅袅弥散,缕缕不绝。

参考资料:《苏东坡传》,《宋史·苏轼传》、《乌台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