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住,家长千万别在孩子面前哭

最近大火的剧《白色月光》里,目睹丈夫出轨的张一在车里崩溃嘶吼、大哭。


直接吓哭了后排的女儿,这一幕也让很多观众产生担忧:到底家长该不该在孩子面前哭?


很多网友支持家长在孩子面前真实地表达情绪,认为成年人的生活已经很难了,各种情绪都需要出口,更何况这种挫折教育对孩子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也有网友表示,在孩子面前哭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那么,家长到底应不应该在孩子面前哭,表现负面情绪呢?

答案就是最好不要。

且不说电视剧里的张一哭的时候还伴随着嘶吼这样极端的情绪,就算是父母在孩子面前低声啜泣,也会给孩子留下极其深刻的影响,让孩子不自觉地将这一切的错都归结到自己身上。

孩子在还没有认知能力的时候,世界观仅限于家庭的范围,他们不理解父母因为工作、社交等原因产生的坏情绪,在他们看来,父母当着他们的面哭泣,是因为他们惹得父母不开心,这种无形的心理负担会给孩子的行为造成压力,单纯的孩子们为了逗父母开心会表现的异常乖巧,把负能量内化,逐渐丧失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能力,潜意识里形成不给父母添麻烦的想法,长此以往会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形成讨好型人格。

可能会有人怀疑,在孩子面前抒发负面情绪的坏处有这么大吗?在自己的孩子面前难道还要隐藏真实情绪吗?

在苏珊·福沃德博士编著的《原生家庭》这本书里,就通过大量心理咨询的真实素材告诉大家,不健康的原生家庭会深深伤害子女,并特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这其中就包括家长的负面情绪对子女的伤害。



书里有个例子深刻阐释了这个道理:梅勒妮是一位42岁的离异会计,她每次遇到的男人不是懒鬼就是混蛋。她都要照顾那些男人,并且希望她能够改变他们。她不明白为什么她那么为他们付出,他们就是不爱她,很绝望来求助本书的作者苏珊。

苏珊让她谈谈自己的父母,原来梅勒妮很小的时候就被迫成为父亲的“看护者”。她父亲总因为一些小事情而情绪崩溃大哭,而那个时候她母亲总是采取逃避的办法。只有年幼的梅勒妮去安慰爸爸,可她那个时候毕竟是个孩子,面对父亲的脆弱手足无措。不知道发生什么了,以为是自己的错才导致父亲不高兴的,心中对父亲满是内疚。她却从没在父母那里得到过关怀。

这个案例中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倒置,孩子需要承担父母的责任去安抚父母的情绪却没有得到良好的反馈。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重要,以至于只会用他人的感受来定义自己,而忽略自己的感受。孩子对于家庭中不好的事情,总会以为是自己的错。若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反馈,长此以往会背着沉重的枷锁前行。

对于自己的感受未得到任何关注和鼓励的孩子来说,很难在成年生活中界定自己的身份,不知道在恋爱关系中该抱着怎么样的期待。这就是为什么梅勒妮总是被渣男吸引,她觉得渣男需要她拯救,她期望自己可以拯救他们,就好像这样就能弥补没有拯救父亲的遗憾和愧疚。

很显然求助者梅勒妮的父母该为伤害年幼的她负责,梅勒妮并不需要替他们扛下这些。但同样,身为梅勒妮的父母也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进行较好的情绪管理,不要放任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到孩子。

书中强调的观点是:“健康的和有毒的家庭体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家庭成员作为个体,拥有多少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度。”

然而事实上,只有家庭氛围是和谐平等的时候,每个家庭成员才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不仅仅要求每个家庭成员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更要求每个家庭成员都有独立的人格。也只有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会感到自己毫无价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刚生下来时就如同白纸般纯洁和干净,就看父母在孩子的画上留下什么图案,大家都知道,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所以身为父母者,在孩子的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情绪,不要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不好的种子。

那么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 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调皮不听话或犯错时,父母不要大声责怪,甚至对孩子动手,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等自己冷静下来后再跟孩子沟通,更不要对孩子说诸如“再闹就把你扔掉”、“这么简单的都不会,真是笨死了”这类刺耳且伤自尊的话,天真的孩子是真的会相信的,从而留下心结。

2. 学会向孩子道歉

当父母不自觉的对孩子发了火、或说了一些伤孩子自尊的话之后,要学会放低姿态向孩子道歉,要时刻铭记,孩子也是需要被尊重的,孩子并不是父母的出气筒。在和谐的家庭环境里,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平等的。

3. 不要强迫孩子

父母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什么事,要学着用平等的思想和孩子沟通,多站在孩子角度想问题。有的孩子天生性格内向,就不要逼着他在陌生的公共环境里展示自己。

孩子在还没有认知能力的时候,就只会模仿,而最佳的模仿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各位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做好榜样。用包容和爱给孩子塑造一个幸福的童年,帮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自我认同感,培养独立的人格,让他们用幸福的童年治愈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