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的“物”文化与“物趣”

文/章一

编辑/程成

#宿利群艺术#

宿利群《永乐与成化祖孙的故事》 纸本水墨 45×34cm 2019年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认为:“‘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作品并非附加艺术属性的物品,作品揭示了物品的本质。”我们对于艺术的理解源于我们的生活本身,源自于文化的认同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指的“物”并非是简单的器物,而是蕴含着特有的文化与生活。在明代文震亨的十二卷《长物志》中,可见文震亨对“赏物”的执迷,以及他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宿利群《水上轻盈步微月》 纸本水墨 97x170cm 2016年

《长物志》中反映出中国传统文人士夫“赏物”成风的文化现象。以瓷器为例,文中谈到:“官、哥、汝窑以粉青色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纹:取冰裂、鳝血、铁足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最下。”可见对于“物”,文人们逐渐从“用”转变为“品”。乾隆时期有专职的宫廷画师绘制了《埏埴流光》图册,图册中描绘了乾隆皇帝所珍爱的大量瓷器。《埏埴流光》图册仿佛是一个中国“物”文化的时代缩影,其中承载了士大夫阶层的赏古风尚与玩古情趣。当我们通过图册欣赏这一件件奇珍异宝时,亦是在品味着那段历史的沧渝,透过每一处纹饰的细节,见证着王朝曾经的兴衰荣辱。

清代 《埏埴流光图册》-汝窑蟠龙洗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物”除了泛指一些赏玩的世俗之物外,还常常与“器”联系在一起。从广义上看“器”从属于“物”,但从文化的层面来看,“器”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例如“礼器”、“乐器”、“瓷器”等等,在封建社会中“器”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正是基于这种对“器”的崇尚,当代画家宿利群选择将瓷器作为象征性符号,创作出了《永乐与成化祖孙的故事》、《元青花与成化天字的对话》、《乾隆与弘治的细语》等新水墨作品。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器”成为了他观念表达的载体,同时由于语境的不同,这些作品呈现出与《埏埴流光》图册截然不同的审美特质。

宿利群《 元青花与成化天字的对话》 纸本水墨 34x45cm 2019年

在当代中国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使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价值观和审美倾向。宿利群希望通过不同时期的瓷器之美,将中国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及其中生命的象征透过这种美表现出来,这也是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体现。有独特涵义的中国“物”文化,是一个涵盖了人文与审美的宽泛的文化范畴下的观念。这样的独特涵义也成就了宿利群新水墨画丰富的人文底蕴,以及与众不同的表现力与审美风格。

宿利群《 乾隆与弘治的细语》 纸本水墨 45x34cm 2019年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中卷》中谈到对于画的境界的评价与追求:“余所论画以天趣、人趣、物趣取之。天趣者,神是也。人趣者,生是也。物趣者,形似是也。”认为聚齐“天趣、人趣、物趣”的画作,才能称得上是好画。宿利群在描绘物象的过程中,并没有将临摹其外部形象作为唯一准则,而是通过自身的主观意识去感知与塑造物象。从对物象形色的描绘中,表现出物的灵气、物的内在生命,同时也透过其所描绘的物象传达出自身的思考和精神追求。

宿利群 《瞎子的大明芳华》 纸本水墨 36x52cm 2019年

关于“物趣”,林语堂在《论趣》中认为:“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绘画中的“物趣”指的是画中物象使观者对其产生兴趣,其妙处在于物的形神合一。解读角度不同自有不同理解,即有物其形,亦有物其意,兼有画物人之情,这即是宿利群的艺术探索和精神追求。

宿利群 《青花卷草紋印盒》 纸本水墨 36x52cm 2018年

艺术家简介:

宿利群,1961年2月19日生于北京,祖籍辽宁沈阳。从事壁画、环境艺术创作设计。现为清华大学清华工美高级工程师,自由艺术家。1981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从祝大年、吴冠中、袁运甫、杜大恺先生,学习壁画专业,1985年7月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装饰艺术系系秘书,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学术秘书。1995年至1996年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研修。主要作品有重彩壁画—《大自然的呼唤》(1990年),彩色琉璃壁画—《百鸟朝凤》(201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宿利群油画作品展”(1989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寻真·宿利群油画、水墨作品展”(2016年)。

#艺术# #收藏# #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