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网上信访优势与影响

内容提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这一信息高速公路已成为人们沟通的主要渠道,成为政府倾听民意、关注民生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网上信访应运而生,并深刻改变了信访工作的格局,分析网上信访工作,在新形势下更好的做好信访工作。

一、信访新形势与互联网

  信访工作是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直接、最现实的群众工作。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和转型时期,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使得利益冲突明显加剧,各类社会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难以得到完全满足,不断形成新的矛盾和问题。改革涉及利益的调整和重构,新旧体制的转变短时间不能完全承接和充分覆盖,加之全社会的依法办事和遵法守法的意识还差强人意,使得当前信访问题不断增多。

“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这一信息高速公路已成为人们沟通的主要渠道,成为政府倾听民意、关注民生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网上信访应运而生,并深刻改变了信访工作的格局,已经成为群众信访的新途径,解决信访问题的新通道,笔者就网上信访做个梳理,供大家参考:

二、网上信访优势

(一)网上信访成诉求的渠道性,有效促进群众参政议政。人民群众通过网上信访与中央领导、省、市级领导“会面拍砖”,为国家建设和地方发展献计献策;我省还开通了省、市长信箱或网上建议征集通道,主动请人民群众“晒难题,出点子”,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参政议政热情。

(二)网上信访速度的便捷性,有效方便群众的诉求表达。反映诉求便捷,网上信访过程大为简化,既不像写信那样要通过漫长的邮路、焦急的等待才能到达有关职能部门,也不像走访那样要经过异地辗转、长途跋涉才能到达固定的接待场所。群众根据需要,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只要能上网,就可以通过网络向有关党政部门提交信访诉求,非常方便快捷。有关部门也可即时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社情民意!中间几乎没有时间差。因此,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在第一时间内向群众敞开了“言路”,可以及时疏导群众情绪,有效释放社会压力,这是传统信访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三)网上信访成本的低廉性,有效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拓宽了人民群众信访渠道,信访人只要在网上轻点鼠标,就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一次信访行为,而成本仅仅是一个小时左右的网费,没有其他任何费用支出,这与传统的写信、走访动辄几十元甚至上千元的耗费相比,大大节省了成本。政府机关借助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对信访事项实行电子化管理,既提高了科学管理水平,提升了工作效率,也节约了大量人力,节省了场地等必需的建设投入,行政成本大大降低。因此,从经济角度来考量信访形式,网上信访的成本最为低廉。

(四)网上信访问题的透明性,有效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从受理、处理到办理,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节点,都可通过网络及时将过程性信息告知信访人,在第一时间回复信访人处理结果,让信访人明白不予受理的依据、清楚处理的责任主体、了解办理进程以及最终的处理意见等。这样及时地公开信息,主动接受信访人的监督,可极大地增强解决问题的透明度,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五)网上信访主体的开放性,有效提升群众表达意愿。信访主体的开放性。每一位网友,不论年龄、性别、职业、民族、信仰、党派、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只要会上网都可成为信访人,向政府职能部门反映诉求、提出建议。同时,信访人的身份也可以隐匿、虚拟,署名既可以真实也可以虚构,既可以有时虚构也可以有时真实。这种开放性特征,使信访主体没有顾忌,少了约束,能够放心大胆地表达个人意愿。

三.网上信访的影响

网上信访是人民群众维护自身权益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好,它能带来不少方便;运用不好,也会造成伤害。作为一种新兴的信访渠道,我省人民群众对它的应用还不熟悉,了解还不全面、不深刻。目前,它的积极作用发挥得尚不充分,但负面影响已逐步显现。因此,要客观对待和清醒认识网上信访的优势与影响,合理引导,趋利避害,辩证施为,牢牢把握网上信访的主动权。

(一)网上信访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理性诉求表达,同时也为非理性诉求表达提供了便利。互联网网络的固有特性,既助推了民意的表达,也助长了一些人的非理性思维。通过网络理性表达合法利益诉求,是政府倡导和鼓励的;但网络在为社会个体自由表达个人意见、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准入门槛低,加上群众的理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法律自觉和道德自律,群众对现实中遇到的不满意易转向网络宣泄,发表一些过激言论,一些诉求带有明显的情绪化色彩和不理性倾向。

(二)网上信访畅通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同时也为少数人抨击党和政府提供了方便。近年来,人民群众通过网上信访为国家建设和地方发展献计献策,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参政议政热情。但是有少数人,特别是那些无学可上、无事可做、无人去管的人,在现实社会难有作为,在网络空间却“大显身手”,他们从一己私利出发,取舍信息、歪理强辩,对党和政府工作或提出不负责的批评,或提出无法满足的个人要求,或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断转帖发帖,肆意放大,渲染发酵,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三)网上信访为党和政府应对个体诉求创新了思路,同时又增加了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难度。党和政府通过网络可及时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之所需、所想、所盼,在第一时间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初始阶段,防止了矛盾的激化,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社会事件的形成途径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民众通过即时通讯、QQ、论坛、留言、微博等网络工具和网络媒体,相互联系,交换信息,使一些有共同利益的人结成了利益联盟,将虚拟的网络行为演变成实体的群体性事件,并由一种类型向其他类型扩散,由一个地区向其他地区传播,极大地增加了群体性事件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可预测性,掌控和处置难度大大增加,客观上增加了党和政府开展工作的压力和难度。

四、启示和体会

(一)目前,互联网已成为中国人生活、工作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4亿多网民日渐成为这个社会的民声主体,成为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近年来,各地越来越重视网络信访,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的领导吁请网民向政府“拍砖”,广东省汕尾市则把网络视为“民间智库”。温总理在和网民互动时曾说:“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每天会从网上搜集重要信息,以供领导人参考。

(二)网上信访作为传统信访的探索性补充,为百姓信访增加了一个新的渠道,有其积极意义,值得推广。但媒体过分拔高其作用,尤其是个别领导的作用,又似乎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

(鹤城区信访局 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