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亂投喂,園方只堵不疏,效果不能使人滿意

9月19日,一段“家長帶著孩子喂狼吃草”的視頻在網絡上熱播。視頻顯示在北京動物園狼館展區外,一些家長和孩子扎堆餵食,其中不乏雜草、乾枯樹枝和吃完的雪糕棍,更是有人喂狼吃掛麵。


9月20日,北京動物園回應,遊客已被列入動物園黑名單,如果再次被發現存在不文明行為,則被禁止進入所有市屬公園。隨後,北京動物園在狼館展區外增加一層鵝卵石硬隔離,防止遊客投餵。北京動物園增設220塊禁止投餵牌示,新增了“不文明行為曝光臺”及“實例科普牌示”,實例科普牌示上展示了獸醫從動物胃裡取出來的投餵物品,大耳羊胃裡發現了塑料袋、斑馬小腸內發現了塑料膜……圖片觸目驚心,讓遊客切實看到隨意投餵帶給動物的傷害。


遊客不聽勸阻胡亂投餵食物的情況屢禁不止,動物園重典重罰的措施無可厚非,也希望在更多動物在遭受投餵傷害前,能夠給遊客一些警示。但是目前從效果來看,貼展板、加護欄,甚至是派人勸阻處罰,效果不是很理想,投餵現象依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甚至遊客與園方管理方打起游擊戰,園方受限於人手不足,疲於應對。


投餵動物主要是家長帶領幼兒過程中的行為,青年人很少參與。家長大概有4種心態:

一是讓孩子親近動物,城市裡除了貓狗,很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任何動物,對於動物的認識和理解一方面來自於圖書繪本,另一方面是電視手機,沒有親自接觸過。家長希望孩子能夠通過投餵行為,讓孩子與真實的動物建立互動聯繫,增進社交能力。

二是培養孩子愛心,現在家庭孩子較少,生活學習中表現較為自我,家長希望孩子在投餵食物過程中,學會分享和給予,幫助弱者,激發愛心。

三是普及動物相關知識,在孩子與動物發生餵食互動中,家長也能借此機會向孩子普及動物習性、飲食習慣等相關知識,為孩子搭建一個實景教學平臺。

四是童心未泯,8090以及之前的人,在心底或多或少對於鄉村、對於動物有一種情懷,所以有些孩子飼餵動物並不感興趣,可是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熱情不減,執意要幫孩子餵動物,這其實就是以孩子為藉口滿足自身對動物的情感。


正是心中有這4種訴求,所以不管園方怎麼嚴防死守,無論是苦口婆心、呼籲倡議還是重典重罰、輿論監督,註定收效甚微。因為投餵就是遊客與動物最直接的互動方式,如果只是參觀,人與動物不互動,那跟觀看視頻有什麼區別呢?那動物園裡的動物與博物館裡的標本的根本差異在哪裡呢?那動物園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堵不如疏,胡亂投餵動物肯定是要制止的,但是遊客與動物的互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剛性需求”,那就需要以問題為導向、以目的為導向來思考問題的解決,正確看待並引導滿足遊客的訴求。

第一,滿足大人孩子與動物親近的訴求。建立互動區,篩選一些經過檢疫、訓練的溫順動物,允許遊客體驗撫摸、玩耍、飼餵,進入互動區前遊客需要進行消毒,防止疫病傳播和交叉感染,飼餵的食物一定也是園區提供的,為了動物健康也不能由遊客由著性子帶。有了互動區,遊客再進行違規飼餵,那罰你沒商量,以後不讓你進園,你也沒得說。

第二,搭建情景化科普教訓的平臺。芬蘭有一種實景化教學模式,我們可以嘗試借鑑,讓孩子們來動物園工作生活,實地體驗瞭解飼養員、營養員、售票員、營業員、獸醫、甚至園長的工作,學習一些相關行業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也是體驗社會感受社會,瞭解一家企業的運營模式、動物餐飲營養配比、每個崗位被賦予的重要性,學會為一個集體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三,改善動物的生活生存條件。遊客隨意投餵確實不對,但對於動物來說也是一種新鮮的刺激,園區從管理角度覺得這是不對的,但是對於動物來說“感覺不錯”。真實的動物每天都能接收新刺激,用本能和習性來反饋和應對,現在動物園裡的動物越來越呆板、懶洋洋,甚至是處變不驚。人們希望看到的是某一種動物真實的生活習性,而不是被圈禁的刻板樣子,個別動物由於長期圈禁而引發心理疾病,甚至表現出該物種本不該出現的樣子。

遊客的違規飼餵,不能一禁了之,本質的問題沒有解決、沒有得到回應,行政處罰效果堪憂。誠然,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但是我們的部門真不能被動應對,還是需要進一步主動作為、腳步為親,回應關切、回應訴求,給遊人和動物們更好的答卷……